健康養身★女人為什麼胖在腰部?你所忽視的秘密....

女人為什麼胖在腰部?你所忽視的秘密....

腰:

1、腰是人體的帶脈區,所有的經絡都是豎著的,只有帶脈是橫著的,也是身體微循環最薄弱的地方,腰部脂肪過多容易造成淤堵現象,堆積毒素和脂肪,穿衣服沒型。

2、腰是督脈和任脈經過的地方,脂肪壓迫在帶脈上易造成氣血循環變差。氣不順:出現頭部缺氧狀態,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血流受阻:易形成低血壓和三高,三高在醫學界的死亡率是最高的,所以醫學調查數據顯示:腰大1公分壽命縮短1歲。

背部:
背厚1公分人顯老3歲千金難買老來瘦,背薄如紙最健康。

1、脊椎:是人體年輕的第二道生命線,也是五臟六腑的反射區,因為五臟六腑的神經和血管都連在脊椎上。脊椎彎曲變形容易壓迫五臟六腑,還容易形成椎間盤突出和骨質增生,80%的慢性疾病都是因為脊椎彎曲變形所導致。脊椎的健康決定人體的健康!

2、高低肩:也是由於脊椎側彎變形所導致,若不加以矯正很容易造成半身不遂和中風。

3、大椎:是督脈的總開關,脂肪壓迫大椎易形成頭部缺氧,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

4、脊椎兩邊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兩條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壓迫膀胱經會造成排水排毒不暢,毒素堆積,水腫、肥胖甚至疾病。環跳穴:是卵巢的反射區,臀扁平下垂就意味著荷爾蒙激素水平開始下降,陰道開始鬆弛,分泌物開始減少,性冷淡,身材走形。

腿:有六條經絡經過
1、肝膽經:(內肝外膽),是解毒排毒的,大腿脂肪過多會出現內擴外擴、大象腿、擦襠現象,壓迫肝膽經導致排毒受阻,使體內毒素增加,濕氣增加,而陰部本來就陰暗潮濕,這樣就增加了陰部的濕潤度,加速了細菌的繁殖,容易導致婦科炎症。

2、脾胃經:脾胃是管肉的,脂肪過多壓迫脾胃經易造成脾胃失調,出現皮膚鬆弛,營養失衡,皮膚發黃,有的喝水都長肉,有的吃再多也不長肉。

3、腎經膀胱經:腎經膀胱經是管水的,脂肪過多易壓迫腎經膀胱經,易造成體內濕氣和毒素增加,新陳代謝減慢,體重上升,下身浮腫,減肥也難減。腹部:有子宮、卵巢、輸卵管、大小直腸、膀胱,稱為女人的根部。

子宮:孩子的宮殿,月經的搖籃,生命的故鄉!
女性本來就屬陰性,偏寒。子宮是女人的包中穴,任脈的發源地,是每月產生經血的地方,也是排血毒的器官,為什麼女人的壽命一般都比男人長,因為女人多了一個排血毒的器官——子宮,您覺得經血在體內好還是排出去好?現在有很多女性平時喜歡吃寒性食物,如:西瓜、梨、香蕉、海鮮、冰激凌、冰飲料等,喜歡穿低腰褲、露臍裝、穿裙子和涼鞋,而現在的條件很好都在使用空調,幾乎都在空調環境中,沒有太多出汗排毒的機會,最易導致宮寒。中醫稱:血遇寒則凝,凝則瘀,瘀則堵,淤堵的經血不易排出體外,就會殘留在子宮的褶皺裡面形成子宮垃圾,時間久了沒有清理的話垃圾容易腐爛、病變,導致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就是沒有排乾淨的經血,而子宮肌瘤切開裡面就是一包血。

1、卵巢:是分泌荷爾蒙、卵泡和卵子的,也是女人年輕的發動機,宮寒會導致卵巢的分泌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降低排卵影響受孕,甚至提前進入更年期。

2、輸卵管:是輸送營養給子宮和卵巢的,也是輸送受精卵著床的,宮寒容易造成輸卵管堵塞甚至粘連,形成不孕、流產甚至宮外孕。

3、大小直腸:是排體內腸毒的,有醫學數據調查顯示:5公斤的腸道毒素足足可以毒死一頭牛。腹部脂肪過多易壓迫大小直腸,抑制腸道蠕動,容易形成便秘,便溏或結腸,甚至癌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子恩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當中,七成染疫重症患者有慢性病問題,其中糖友染疫、重症死亡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三倍之多!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肥胖三者環環相扣,任何一項疾病都相當容易引起另兩項併發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指出,透過注射型腸泌素這類符合人體分泌激素的治療方式,可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7)日上午7時30分,副總統賴清德完成國產高端新冠疫苗首劑接種,正副元首皆完成國產新冠疫苗施打,前次幫總統蔡英文接種而爆紅的台大護理師,今天再次執行任務,幫賴清德副總統施打疫苗,是少數替執政3大巨頭打針的護理人員。 上午7時20分左右,賴清德抵達台大醫院體育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每天起身動一動,有氧運動好處多!在漫長忙碌的一天之後,忽略運動的習慣,但是定期做有氧運動,不僅能增強免疫系統,幫助你遠離感冒、維持身材體重、改善心肺健康、減少骨質疏鬆症及提高好膽固醇水平等機會。每週有氧運動 應該多久做一次?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在一周時間進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COVID-19屬於呼吸道疾病,也讓呼吸系統比較脆弱的氣喘患者憂心,是否容易染疫,甚至是重症、死亡的高危險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胸腔暨重症科醫師杭良文表示,需視氣喘的嚴重與控制程度,若控制良好,則可以降低相關併發症、減少COVID-19重症或是死亡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