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女性最缺鐵,一半有潛在性貧血

許多女性常有臉色蒼白、容易疲勞、頭暈目眩、抵抗力差等症狀,小心罹患缺鐵性貧血!營養師表示,根據衛福部的鐵質建議量,成年女性每天需攝取15毫克,趕快檢視一下有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呢?
女性最缺鐵,一半有潛在性貧血
刻意節食、營養不均衡、月經來潮等因素,造成女性缺鐵情形嚴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表示,缺鐵是現代女性最常見的營養不足問題,約1/3~1/2的年輕女性有潛在性貧血症狀,必須從每日飲食中補充鐵質,以免罹患缺鐵性貧血。
女性最缺鐵,一半有潛在性貧血
《女性缺鐵率高於男性》
根據衛福部針對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女性的缺鐵率高於同齡男性,從青春期開始,女性缺鐵率逐漸升高,尤其19~50歲的婦女,1993~1996年為15.3%,2005~2008為22.5%,缺鐵貧血率為11.7%,顯示台灣的生育年齡婦女每10人中有2人缺鐵,其中半數甚至嚴重到出現貧血症狀

《青少年、老年男性也缺鐵》
洪若樸主任指出,從衛福部的調查來看,鐵質的營養狀況受性別、年齡的影響,由於偏食或節食及月經失血,女性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會較高,但缺鐵不是女性的專利,成長中的青少年、65歲以上的老年男性,缺鐵率也高;其他年齡層男性及更年期女性的缺鐵率明顯較低,尤其50歲以上女性的鐵質營養大幅改善,1993~1996年缺鐵率為7.4%,2005~2008降為1.3%。
女性最缺鐵,一半有潛在性貧血
《動物性鐵質吸收率高3倍》
她表示,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包括臉色蒼白、容易疲勞、難以集中精神,還可能引起腸胃不適、頭暈、沒有胃口、抵抗力差等,預防缺鐵性貧血,首先必須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

洪主任表示,補充鐵質的正確觀念,是食物中所含鐵質能否被人體吸收、利用,比含鐵量多寡更重要,一般來說,動物性食物的鐵質吸收、利用率是植物性食物的3倍

《每天吃1次紅肉,補足鐵質》
她說,動物性食物中的鐵稱為血紅素鐵,如肝臟、豬肉、牛肉、生蠔、蚌等,通常顏色愈紅、含鐵量愈高,一般人每天只要一餐吃到紅肉,就可補足鐵質需求,也不會攝取過多脂肪;植物性食物中的鐵稱為非血紅素鐵,如菠菜、番薯葉等深綠色蔬菜,榖類及黃豆、紅豆等豆類,顏色愈深、含鐵量愈高。

洪主任表示,根據衛福部每日鐵質建議攝取量,兒童、成年男性、更年期女性為10毫克,青少年及成年女性為15毫克,女性懷孕及哺乳期,每天需多30毫克,才足以「一人吃兩人補」,建議女性準備懷孕前,平日飲食應增加鐵質攝取以儲備需求。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照/高醫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破百,國內各大醫院壓力大,從門禁管制到日常醫療,不少醫護人員從1月開始就為了防疫,緊繃了快2個月,為了紓解壓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就設置「員工免費痠痛特別門診」,利用針炙、拔罐緩解疲勞痠痛程度;台北榮總則繼線上預約探病...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所謂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患者常常打鼾之外,還會突然暫時停止呼吸,這樣雖然有在睡覺,但是睡眠效率非常差,導致早上起床總是沒有睡飽,覺得頭昏昏脹脹的、精神不好,甚至有時會覺得記憶力比較差,或是開車時容易發生出車禍的狀況。  輕度患者透過減肥、側睡可減緩睡眠呼吸中...

閱讀詳情 »

▲(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一路機車騎到宜蘭,一名18歲男學生,尾椎處便開始感到異常疼痛,還出現反覆流膿的情形,只要一坐在硬地板上,整個人痛不欲生,跑遍醫療院所卻遲遲找不出病因,最後才確診為罕見的「潛毛症」,經手術切除患部後,這才終於不再坐立難安。 原來該名男學生天生...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陳鈞凱/資深醫藥記者 台灣人享受「戀愛」勝過「性愛」,你相信嗎?一項針對9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就出現這樣的結果,調查讓調查者依序排出最能讓自己感覺到愉悅的活動時,大部分國家皆以「性愛」為排行榜前一、二名,僅有台灣及日本有著完全不同的結果,台灣人偏好心理上的滿足更大於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