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妊娠糖尿病生完就好? 醫:須定期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糖尿病患者在孕期積極控制血糖,為了肚子裡的寶寶,她除了注意飲食、運動,加上胰島素治療之外,更一天監測7次血糖,確保血糖值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寶寶終於如期健康地呱呱墜地。但該名患者產後即以為沒事了,血糖值卻在幾年後不知不覺中又回到糖尿病的程度;醫師呼籲妊娠糖尿病患者,即使產後也應定期追蹤血糖變化。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醫師表示,懷孕時胎盤產生的荷爾蒙,會影響胰島素的功能,導致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或產生拮抗性,大多數孕婦的身體可以經由代償性分泌胰島素來應變,但有些人的體質無法充分回應,便發展成為妊娠糖尿病。

通常在懷孕24到28週時,醫師會安排孕婦接受血糖檢測。以往沒有糖尿病史的孕婦,若未能通過兩階段的篩檢,就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若未能控制得當,對母體與胎兒都將產生不利影響,包括羊水過多、巨嬰、胎死腹中、新生兒低血糖或死亡等,不可不慎。

妊娠糖尿病患者除了飲食控管與適度運動,更要監測記錄血糖,定期回診,有些醫師會檢測果糖胺(Fructosamine)值,觀察較糖化血色素(A1C)更為短期的(2至3週內)血糖變化趨勢,據以調整治療對策,幫助孕期的血糖控制。對於必須用藥的病人,蔡世澤指出,目前都主張使用胰島素治療,因為胰島素不會經過胎盤,所以胎兒不會受到影響,去年九月,衛生福利部核准孕婦使用透過基因工程製備的新型胰島素,在人體吸收更加穩定。

蔡世澤說明,長效型胰島素模擬人體基礎胰島素分泌,讓餐後血糖會從較低基礎開始上升,因此攸關妊娠糖尿病預後的餐後血糖,得以落在較安全的範圍內,是為「水落船低」;相對而言,速效型胰島素的作用則屬於「削峰去谷」,於用餐前搭配打底的長效型胰島素,可協助控制血糖不致大幅起落。

蔡世澤說,懷孕可視為一種對葡萄糖耐受度的考驗,得到妊娠糖尿病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當做是上天對孕婦日後有可能發展成糖尿病的善意提醒或示警,因而產後更要留意血糖變化。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ADA)2014年發表的血糖控制指引,妊娠糖尿病患者在產後6至12周內應至新陳代謝科回診做相關檢查,之後每隔三年追蹤一次。蔡醫師特別叮嚀所有妊娠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確實執行定期追蹤,以免錯失及早發現糖尿病的契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3973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小張是南科某科技大廠的工程師,薪水不錯,但工作時間超長,壓力沈重,上班時必須穿著防塵衣,因為穿脫不方便,所以經常會憋尿,沒想到卻忍出問題來,除了慢性攝護腺炎,還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在妻子面前抬不起頭來,而今年才三十六歲。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林明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北榮、陽大宣布,簽署正式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長久堅實的合作基礎下,在醫療、研究、教學及醫務管理等方面進一步交流,共創醫療新紀元。兩方合作協議,由台北榮總院長張德明及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代表,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翔宙及國衛院院長、陽明大學前校長梁賡義見證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春節長假將來臨,常常晚睡晚起只吃2餐或是大魚大肉、無酒不歡。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近4成民眾年假後體重至少增加1.7公斤,該如何擺脫「放假放縱、收假減重」的輪迴?很多人以為省略早餐可減少熱量攝取,但其實「2餐併為1餐」不健康,容易造成血糖不正常升降、午餐吃更多,導致脂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51歲黃先生去年夏天因左腿單側水腫就醫,被診斷為左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合併下肢水腫,血栓將左下肢靜脈回流完全堵塞,並且延伸到下腔靜脈;醫師指出,若近端的大血栓漂開至肺動脈將造成肺栓塞,嚴重將危及生命。靜脈栓塞阻下肢 放導管並追蹤撿一命收治這位黃先生的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