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對抗乳癌更便利 口服化療藥在家就能做治療

對抗乳癌更便利 口服化療藥在家就能做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資料顯示,乳癌高居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約有1萬多名婦女罹患乳癌。然而,由於醫藥的進步,對於乳癌的治療已朝向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致使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可達95%。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療、放療及標靶藥物,甚至還有口服化療藥物能降低化療副作用,並且在家就能做治療,使得抗癌可以更便利;所以,婦女朋友們應定期檢查乳房,若是篩檢發現罹患乳癌,勇敢接受治療,相信能成功抗癌。

乳癌治療 依據分型與分期選擇藥物

乳癌有很多不同型別,而且又有零期至四期,不同的乳癌分型與期別,就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表示,若是發現有乳房腫瘤,會先做穿刺切片檢查,確認是癌細胞,通常會先以手術切除,之後再根據癌細胞做病理化驗,看是哪一種乳癌,例如有管腔型、三陰型、Her2型等,依據病理分型與腫瘤的分期,再做後續治療。

化療分為針劑與口服 晚期復發轉移可以使用口服方式

戴明燊醫師指出,乳癌手術切除後的後續治療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放射線治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依據分型與分期來做選擇;針對化療又可分為針劑與口服,口服化療藥有分為每天吃、每週吃或隔週服用,至於會用到口服化療藥,大多是需要長期治療,所以會是以晚期或是復發轉移的乳癌病人居多,一般早期乳癌仍是以注射針劑化療為主。

口服化療方便且副作用小 生活品質較好

注射化療藥是用靜脈點滴方式,戴明燊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注射時會對部份人造成血管刺激性,藥物漏出也會傷害組織並可能造成潰瀾,因此需要使用人工血管,至於人工血管是埋在靠近鎖骨皮下並接到大靜脈,化療藥物注射進入可至全身;而口服化療藥會較方便,不需人工血管或是靜脈注射,只需要定期到門診帶藥回家服用,而且毒性較低,副作用較小,較不會像注射化療藥會有掉髮、噁心與嘔吐等副作用,對病人生活品質較好。

標靶藥搭配口服化療 多項臨床研究正在進行

針劑注射化療藥已發展有10-20種之多,口服化療藥目前則只有3、4種,所以,一般早期乳癌仍以針劑化療為主。戴明燊醫師說明,由於口服化療藥方便且有一定之效果;因此,有許多臨床研究會以標靶藥物搭配口服化療藥進行,除了可增加療效之外,又可兼顧生活品質。臨床上,就有位罹患乳癌轉移莊姓大學教授,在5年前發現轉移肺、皮膚與骨骼,在2-3年之間都需要以靜脈注射化療藥,每次治療都得住院打針,由於還在大學任教,曾看見她在注射化療時還在修改學生論文;但是因為人工血管有血栓出現堵塞,因而換成口服化療藥,對藥物耐受度良好,病情穩定,治療效果很好之外,而且不用住院注射做治療,目前已經由口服化療藥持續治療了3年,有不錯的生活品質,並且還持續在學校任教,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21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台灣之光!國內最新研究證實,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可改善癌症惡病質,並能降低化療所產生之副作用,成果已登上美國《腫瘤標靶》醫學期刊(Oncotarget),此研究也是全球首度發現小分子褐藻醣膠改善化療副作用之詳盡機轉。 動物實驗歷時5年 發現改善化療副作用 慈濟大學醫學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現今颳起「寶可夢訓練師」風潮。一名20歲男大生忙抓「寶貝」,每天玩手機超過14小時,視力從0.9驟降至0.2,除了求助眼科,也到中醫診治,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搶救「惡視力」。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表示,瘋玩寶可夢,讓眼睛長期暴露在藍光下,造成眼睛水晶體和黃斑部受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根據內政部統計,101年初婚者平均年齡新娘為29.5歲,比100年增加0.1歲, 104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2.2歲,較103年增加0.1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0歲,較103年增加0.1歲,10年來男性增加約0.9歲,女性增加2.7歲,隨著結婚年齡越來越上升,隨之而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手遊「寶可夢」才登台近2周,不少人抓出了健康的問題。一名27歲年輕人沉迷「抓寶」,過度使用拇指丟寶貝球,結果拇指疼痛、無法靈活伸直,就醫檢查竟是罹患了「媽媽手」。 瘋「寶可夢」 媽媽手患者增 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鄭宇軒指出,近一周來,陸續有年輕病患因手指疼痛及肩頸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