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帕金森氏症非失智 肢體障礙可分辨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氏症日!然而,卻有不少民眾對於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常分不清楚;對此,門諾神經內科主任王志弘指出,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是因為腦部退化部位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太相同,家人可以多觀察肢體障礙問題,及早釐清病情。

帕金森氏症是由英國醫師帕金森氏發表,此病便以他的名字作為紀念,通常好發在50歲後,但最容易發病的年紀是界於65與85歲,有些患者則30多歲便發病;王志弘主任指出,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都是腦部的退化性疾病,帕金森氏症退化的部位主要是基底核與腦幹,表現出來就是肢體活動的困難,像是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症狀。

王志弘主任進一步指出,而失智症在腦部所退化的部位主要是掌管記憶功能,因此會有容易忘記、搞不清楚時間或者是地點、會忘了如何算錢、嚴重的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認識,至於帕金森氏症患者也會有失智的情形,失智症的患者也會出現動作上的障礙,但兩者疾病治療方向大不同。

王志弘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此病形成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有些研究認為可能和環境的因子有關,但結果還不是很明確,少數的患者的確是和遺傳有關;一旦確診為帕金森氏症時,一定要配合使用藥物控制。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434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很多家長都有著乳牙蛀牙沒關係,反正之後還會換成恆齒的錯誤觀念,然而乳齒蛀牙有可能會影響兒童學習發音的發展及咀嚼食物的功能。而且,根據衛福部2012年資料顯示,台灣12歲兒童恆齒齲齒經驗指數數值(DMFT index)為2.5顆,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少於2顆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氣喘是常見的慢性病,增加病人及家庭社會的負擔。氣喘平時可能沒有症狀,但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遇到感染、刺激物、過敏原或氣候劇烈變動時,常會發生嚴重急性發作,病人常常必須住院接受治療。 咳咳咳總是咳不停 一般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時也往往合併痰音,痰液便是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 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步入中年後,許多慢性疾病會現身,如果這時候才開始運動,是否已經來不及了呢?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運動從中年開始不嫌晚,除了可以增加身體肌肉消耗熱量,還能延長壽命。 端粒縮短 加速老化、罹癌 研究人員指出,40歲到65歲的中年人,是預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38歲的上班族女性久坐使用電腦,也常低頭滑手機,肩頸部時常緊繃酸痛,頸部活動受限,近1個月越來越嚴重,甚至覺得兩手麻木,晚上也睡不好,經中醫藥洗薰蒸、拔罐及針灸治療一週三次,肩頸痠痛有效緩解,恢復日常活動,晚上也睡得比較安穩了。 長期姿勢不良引起肌筋膜疼痛 肌筋膜疼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