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導管術後用藥莫輕忽 以免心肌梗塞上身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目前多數冠狀動脈疾病多採較方便,住院及恢復天數短,安全性較高的心導管手術作為治療為首選;醫師提醒,心導管術後都需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安全,病人術後千萬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心肌梗塞上身。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科主任陳志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劇增、缺乏運動等因素,不僅造成國內年輕族群肥胖、三高的問題逐漸增多,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年齡已逐漸下降,甚至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年輕,在門診中,不時能見到30歲出頭的患者因胸口不適或胸悶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前來求診。

陳主任指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方式有許多種,像症狀較輕微的病患可用口服用藥來控制,對於已出現血管阻塞的患者,就得考慮開心手術或心導管手術來打通血管,但由於開心手術風險較高且住院天數及恢復期長,目前多數冠狀動脈疾病多採較方便,住院及恢復天數短,安全性較高的心導管手術作為治療為首選。

心導管手術屬於微創型手術,透過纖細的導管將支撐血管的支架送入阻塞的部位中,藉由氣球擴張術將支架撐起、打通受阻塞的血管。其中,植入支架種類又可分為塗藥支架與裸金屬支架,但後者再阻塞率高,若是糖尿病或腎臟疾病患者使用,再阻塞率恐高達50%,因此一般建議特殊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疾病)患者,多以能大幅降低再阻塞率的塗藥支架作為治療的較佳選擇。

但不論心導管手術植入何種支架,為確保病患術後的安全,術後都需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安全。美國FDA就曾對裝置塗藥支架的心導管術後病患,提出至少服用一年以上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的建議,避免造成已打通的血管產生血栓,將打通的血管再次阻塞。

陳主任提到,常聽許多門診患者抱怨服藥期間過長的問題,但除非是有拔牙、植牙或其他可能出血的手術需求或其他因素等,才會建議暫停用藥。過去就曾有患者因未得醫師同意而自行停藥,殊料竟不幸造成心肌梗塞的悲劇,不可不慎。

近日最新研究報告出爐,歐盟亦針對部份新款塗藥支架,提出可縮短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至一個月的建議,可說是病患的新福音,這種特殊新一代支架的適應症都需視病人狀況,且必須和醫師充份溝通配合。

陳主任提醒,民眾影響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種,像是三高、糖尿病、壓力、抽菸、喝酒、不運動、家族遺傳等,社會大眾應自我檢視是否有上述危險因子,平時也應該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定期運動,如有家族遺傳病史,更該提高自我警覺,定期健康檢查,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874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吃到飽的BUFFET、火鍋等飲食型態,深受國人喜愛。但醫師指出,這類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因短時間內食下大量的蛋白質,長期下來易助長罹患慢性腎臟風險。因此,國人享用美食前,應避免這樣的飲食習慣,造成健康上更大的負擔!慢性腎臟病無病徵  九成民眾不自知臺北市立聯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響應器捐一起來!近日不少眼尖民眾,在台北市街頭,都看到行政院長賴清德呼籲國人響應器官捐贈的公車廣告。原來是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希望,藉助賴揆的高人氣,帶動國人器捐的風氣。賴清德拍攝公益廣告 呼籲器捐獻大愛「生命因為有愛而偉大,器官因為大愛捐贈而不死」,這是賴清德院長在3...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70歲老婦人,經常腹痛且伴隨燒灼感,就醫檢查為胃潰瘍,服藥後症狀改善有限,最後自費使用特效藥,仍無法緩解,胃痛問題長達2年之久。醫師建議她,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竟發現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大腸鏡檢查 發現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收治個案的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愛美是女人的天性!ㄧ名59歲的張姓婦人,近5年多來,為日益增多的皺紋而煩惱,因不甘心肌膚如此快速老化並留下歲月痕跡,至醫院尋求協助。經每星期施予3次針灸治療,一個月後,張姓婦人額頭上的抬頭紋已消失不見了。肌膚老化現皺紋  內外條件差異影響大不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