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成大醫院院長林炳文因癌病逝,享年61歲....他說: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

 
 

成大醫院院長林炳文因癌病逝,享年61歲....他說: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

圖片來源:blog.chihchih.net

 

成大醫院院長﹝林炳文﹞因癌症病逝,享年61歲。他的匆匆離世讓醫界感到驚訝,因為他仍算年輕又健康!!

林炳文是少數在任內過世的醫學中心級醫院院長,他原任成大副院長,3年前被選為院長,今年4月間連任,沒多久就發現罹癌。他本身是國內肝膽胰臟外科權威,發病後,一直堅持留在醫院內治療,院內對他的病情相當低調,9月原傳出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已找不到癌細胞,沒想到10月卻復發。

林炳文台大醫學院畢業,一路伴隨成大醫院成長,擔任院長時,有許多雄心壯志,希望結合周邊醫院共同發展,他平日喜歡紅酒,被認為是歷任院長中最優雅的一位。

他多年前曾罹患攝護腺癌,治療後康復,今年4月間,他準備連任院長時,覺得疲累,後來在身上摸到淋巴結腫塊,檢驗證實罹癌,治療過程中,因為自己是醫師,一直對病情相當有信心。

生命真是脆弱,生死天註定無法違抗。即便是蘋果的﹝賈伯斯﹞,在病痛面前卻仍是無能為力!

多年前我的一位同學,他太太剛去世不久。他告訴我說:「我在整理太太的遺物時,發現一條絲質的圍巾,那是我們去紐約旅遊時,在一家名牌店買的。」

那是一條雅致、漂亮的名牌圍巾,高昂的價格標籤還掛在上面,他太太一直捨不得用,她想等一個特殊的日子才用。

講到這,他停住了,我也沒接話,好一會兒後他繼續說:「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以後,每當想起這幾句話時,我常會把手邊的雜事放下,找一本小說,打開音響,躺在沙發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時間。

我會從落地窗欣賞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塵,我會拉著家人到外面去吃飯。

生活應當是我們珍惜的一種經驗,而不是要苦撐過去的日子。

我曾將這段談話與一位女士分享。後來見面時,她告訴我她現在已不像從前那樣,把美麗的瓷具放在酒櫃裡。

以前她也以為要留到特別的日子才拿出來用,後來發現那一天從未到來。

“將來”、“總有一天”已經不存在於她的字典裡。如果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有什麼得意的事,她現在就要聽到,就要看到。

我們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總是說“找機會”。我們常想擁抱一下已經長大的小孩,但總是等適當的時機。

我們常想寫信給另外一半,表達濃郁的情意,或者想讓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總是告訴自己不急。

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都要告訴自己這是特別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那麼可貴。

【1】 別總是在壓力下工作,累壞了自己!

【2】 別忘了身體是一切,沒有了健康,無法享用人生所有的樂趣。

【3】 別以為能救命的是醫生,其實是你自己,養生重於救命。

【4】 別以為付出就有回報,凡事只有不計回報,才能終有好報。

【5】 別忽視了與你有緣者,等繁華落盡,你才明白知音難覓。

順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樂享受人生的每一天!

 

看完這篇短文後,分享給你的家人朋友吧!您可能會改變很多人!

 

 

---

摸到淋巴結腫塊代表什麼?

Q:多大的淋巴結需要擔心?

 

A:淋巴結直徑小於2公分屬於正常現象;若發現淋巴結的直徑超過2公分,而且有愈來愈大的跡象,最好就醫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如本身有糖尿病史,免疫力較差,有時沒有特別原因,也會出現淋巴結腫大。即使是一般的細菌感染、細菌量不高,但仍可能造成淋巴結化膿、發燒,甚至引起菌血症的嚴重後果。因此,糖尿病患者發現淋巴結腫大時,要特別留心,免得引起併發症。

 

Q:有淋巴結腫大是不是表示有癌症?

A:不見得。淋巴結腫大可能是免疫系統對細菌、病毒開戰,引發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不代表一定是癌症引起。通常感冒、牙痛時會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手部受傷時則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腳部受傷則於鼠蹊部出現淋巴結腫大。

但若淋巴結腫大屬於不痛的腫塊,而且大於2公分,就應就醫檢查。如腋下有淋巴結不明腫塊,有可能是乳癌;頸部腫塊則可能是有口腔癌、鼻咽癌或轉移性癌症等。

 

--

來源:http://blog.sina.com.tw/love1970619/article.php?pbgid=3131&entryid=652807

https://www.facebook.com/rainbowdiet/posts/367646763328115

全民健康基金會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醫生,我的腳好痛!」王先生一跛一跛的走進診間。「痛風又發作了?」醫師看到老病患露出痛苦的表情,大概就猜到了原因。「我不喝酒、又沒吃海鮮,為何痛風還是會發作啊?」王先生無奈地問。 這是很多痛風病友關心的問題,平時很注重飲食,不菸、不酒、也不吃海鮮,但是尿酸依然偏高,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黎先生是位年輕、身強體健的外籍移工,在一普通的工作日,突然間劇烈頭痛合併右側的肢體癱軟無力,在朋友的陪伴下來到醫院急診室,經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覺腦部異常,確定為頭部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合併急性出血,幸而緊急開刀後順利的康復。急性硬膜下血腫 易造成腦部神經不可逆傷害亞東醫院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雖國內疫情流行程度相較國外緩和,三級警戒時間也較短,但隨居家防疫時間拉長,熟齡族常見三NG行為,恐讓行動力加速丟失!醫師提醒,行動力與骨骼、環節、體力三者高度相關,居家防疫期間,活動、步數大幅減少會直接影響體力和肌肉合成效率,恐導致行動力下降。居家防疫三NG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乳癌是目前國內女性好發第一位的癌症,根據107年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乳癌新確診人數達1萬4千名,雖然乳癌的平均存活率接近9成,但還是有近3成的患者會在治療後的5至10年復發或轉移,且乳癌若越晚發現,復發與轉移風險越高。在台灣的乳癌患者中,荷爾蒙受體(HR)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