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數學:從扳手指到憑記憶的過程

數學:從扳手指到憑記憶的過程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在處理一些簡單的算術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真的去算,而是把之前的記憶拿出來運用,不過兒童卻常常扳著手指一個一個算。科學家已經發現從兒童過渡到成年人大腦運作方式的改變,研究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雜誌。

史丹佛大學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家 Vinod Menon 與他的同事,找來一群受試者參加個位數加法測驗,分別有 28 位 7 至 9 歲兒童、20 位 14 至 17 歲青少年與 20 位剛成年的人。在初步的實驗中,他們驗證了一項先前的研究,顯示兒童必須真的要有計算的過程才能得到答案,但青少年與成人可以依靠既有的記憶直接報出答案,而不必真的用算的才知道。

而針對兒童組,他們在間隔一年後又做了一次測驗,發現小朋友漸漸不再用扳手指及口中念念有詞等方式回答問題,轉向以記憶為主。在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觀察這些孩子的腦部後,他們發現到前後兩次比較,大腦中掌管記憶形成的海馬迴活躍程度有所提昇,而負責計算的前額葉與頂葉皮質神經活動下降,說明前後兩次神經活動的區域是不同的。

雖然海馬迴有較強的活動,但在研究團隊看來,其活躍程度的高低顯示,單看海馬迴還不足以建構一個完整的說明,而應該是說海馬迴與大腦其他部份的協調運作才是關鍵,特別是跟處理長期記憶的「新皮質」(Neocortex),他們發現這兩者互動愈高的兒童,用記憶來回答算術問題的比例就愈高。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認知神經學家 Jessica Cantlon 表示,這項實驗證實了目前人類處理數學的過程理論,然而,如果要進一步確認海馬迴與新皮質之間的互動,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特別是針對海馬迴受損或是有學習障礙的人們,可以更清楚看到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6613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宣布,從明(8)日起,全台繼續維持2級警戒到2月28日。在春節假期後的第1天僅2例本土個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鬆口「疫情往好的方向走」,然春節期間的疫情需監測到元宵節(15日),「在元宵節前需要多一點的觀察與規劃,南韓在農曆春節後,疫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9天春節連假已結束,今天是開工第1天,不過,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許多人在假期過後都會有「若有所失」情緒,但如影響到工作,例如: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焦慮、容易疲倦,就應該好好收心,如果症狀持續1週,就需考慮就醫。 楊聰財提到,曾收治過1名30多歲粉領上班族,原本就有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自桃園自貿園區群聚感染事件爆發後,不少移工被匡列居隔,少數幾間相關企業也無限期停工,該如何在防疫與產業勞動力之間取得平衡,是許多相關單位迫在眉睫需解決的課題,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蔡孟良署長也於今(2/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記者會中說明移工相關規劃。移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