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最佳時機做氣切 有助減緩患者症狀

最佳時機做氣切 有助減緩患者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1名74歲老翁,因頭部外傷造成嚴重顱內出血,緊急治療後,生命跡象穩定,且可自發性呼吸,但因患者昏迷造成無法咳痰,因此醫療團隊建議給予氣切治療;鹿港基督教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林中華指出,該名老翁經氣切後,術後傷口也逐漸恢復,兩天後已順利轉往普通病房。

臨床上,患者因長期呼吸照護,必須選擇是否採以氣切時,許多家屬都會以為做完氣切恐導致死亡的錯誤觀念;林中華說,主要是因需要氣切的患者多屬於病情較為嚴重,有可能因病情惡化導致死亡,才使多數人都以為氣切便死亡的觀念。

醫師林中華進一步說明,採以氣切最好的時機,多為插氣管內管5至7天後,且評估未來一周拔管可能性較低時,就可考慮進行氣切,一旦延長氣切時機,恐怕會造成患者聲帶、氣管等傷害,但氣切也不一定要放一輩子,會視患者的呼吸功能回復程度去做判斷。

氣切的手術時間多在半小時內,傷口約2公分,患者術後不必經口或鼻插管,就能進食,也能有效氣道分泌物;林中華提醒,任何手術都仍有風險,但以氣切而言,致死率不到1%,急性併發症不到5至10%,必要時應採取氣切方式讓患者舒緩症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7152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臟衰竭和中風等疾病有關,因此,最近有項研究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如果可以儘早開始做藥物治療,就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刊登在《風溼病年鑑》(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利兹大學心臟病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9歲的許小姐,平時愛吃炸物,近期因腹部悶脹、排便不順及排血便前去就醫,醫師考量患者無家屬陪伴做麻醉內視鏡,建議接受新式改良「免麻醉減痛大腸鏡」檢查,在大腸處發現有一鋸齒狀腺瘤,切除後可避免日後癌化風險。免麻醉大腸鏡 提高大腸鏡影像清晰度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人買鞋雖然有試穿,回去後卻發現鞋子會磨腳,選鞋有什麼注意事項?快來看看日本皮膚科醫生永井真知子解析,如何選擇不會磨腳的鞋子、導致情形惡化的人有什麼特徵、以及該如何保養照護。鞋子磨腳大多尺寸不合 肥胖、糖友難立刻察覺永井真知子醫師表示,鞋子磨腳的最大原因,就是腳的大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