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及早治療 可能降低心血管硬化風險

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及早治療 可能降低心血管硬化風險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臟衰竭和中風等疾病有關,因此,最近有項研究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如果可以儘早開始做藥物治療,就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刊登在《風溼病年鑑》(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利兹大學心臟病學教授Sven Plein表示,在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初期,即便是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管硬化程度也會增加。研究中找來了82名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透過心臟掃描之後發現,主動脈血管僵硬化程度比沒有罹病的人還要高。


研究同時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有心臟結痂和左心室壁的變化,表示在罹病以前,心臟就出現問題了;受試者們服用治療藥物約1年後,其中71位再度接受了心臟掃描,顯示他們的主動脈血管硬化程度有改善。


因此,如果可以在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初期就積極治療,心血管問題的改善會更明顯,避免惡化速度加快。


編輯:陳盈臻


更多NOW健康報導
▸爺爺假牙狂掉難進食 BPS活動假牙提供全口重建新選擇
▸男童尿尿包皮像吹氣球般鼓起 孩子包皮太長該割嗎?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21)日表示,因國內社區疫情持續擴大,確診病例遽增,並因應各縣市啟動居家照護,即日起取消居家照護同住者健康條件限制,並依COVID-19確診者病症程度,調整分流收治原則。 ▲確診者分流收治原則再放寬。(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圖/NO...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老師,你看小明啦!又爆炸了,小玉去關心他時,小明更生氣,氣得大叫:你很煩ㄟ,還把桌上的書本掃到地上,」老師連忙把小明帶離教室讓他冷靜片刻,事後小明感到不好意思,但也不知道到底怎麼會這樣,說也說不清楚。 孩子總陷負向想法 恐遭「情緒劫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看過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後,應該對於女性在家庭內的角色與痛苦徹底了解,並且熟悉「產後憂鬱症」。現在大家應該都聽過的「產後憂鬱症」多數人以為僅會在婦女身上出現,實際上,男性也可能罹患產後憂鬱,且諮商心理師觀察到,疫情下的在家工作浪潮,使得男性罹患產後憂鬱的案例激增。...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21)日宣布新增2969例本土病例,89例境外移入。近期本土病例頻創新高,在昨(20)日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曾說,未來全台將有20%的人感染過COVID-19,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不是剛確診就是以前得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如真達到這個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