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步態訓練機器人 帶給腦麻兒一線希望

步態訓練機器人 帶給腦麻兒一線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走路是一個孩子正常發展、生長的基本要素之一。但七歲的林小妹妹因為早產,一出生就被醫師判定為小兒腦性麻痺,造成無法行走、表達、甚至智力受損,導致日後需要復健來避免四肢萎縮與畸形。

收治病例的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科曾頌惠醫師表示,腦性麻痺孩子的家長,最常希望孩子有一天能自己走,但是很多腦麻的孩子常有下肢肌力不足或張力過強,所以,要幫助他們練習走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對於腦性麻痺的幼童來說,復健及練習走路是條漫長而艱苦又不易成功的路。

此外,在臨床的經驗中,許多腦性麻痺的幼童在進入學齡階段後,由於身高體重的發育因素,往往使花了許多年的復健成果付諸流水,有些孩子從不需要到需要仰賴助行器來行走,使得孩子們距離正常獨力自主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曾頌惠醫師指出,如病例中的林小妹妹,已到了學齡年紀,如何讓她能夠「直立」的行走,成了這類孩子們最迫切的需要。

曾頌惠醫師說,復健團隊建議使用「懸吊式機器人步態訓練」,可以依據小朋友的體型、能力、病況來做個別化的調整,適度的減輕重量,讓機器人引導孩子們模擬正常人行走的方式,給予刺激與治療訓練。目前,林小妹妹已經使用機器人訓練達三個月了,家屬能夠感覺得出來,孩子在復健中的主動參與及配合度越來越多。

照顧林小妹妹的親人覺得接受「懸吊式機器人步態訓練」,除了帶給她身體上的幫助外,也還帶給了小妹妹一線希望,相信自己有天也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而這也是曾頌惠醫師團隊最欣慰的地方。

所謂熟能生巧,對於生來某些能力較弱、較不足的孩子,其能力與技巧同樣能經由持續的練習而提升。曾頌惠醫師指出,使用這台機器只需要孩子的大腿骨大於21公分以上(約4歲),就可由醫師評估來使用較精準的機器替孩子復健,除此之外,父母或主要照護者也能減輕負擔,不再需要替孩子抬腳模擬行走,從旁協助的工作從此就交給機器人,讓需要練習步行的孩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練習。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9744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新增2名新冠境外移入個案,都是由印尼入境漁工,共匡列接觸者18人;同時,華航英國出發班機今晚回台,指揮中心重申,集中檢疫與採檢措施應該能夠防堵病毒,但未來有更多證據顯示,變異病毒更具威脅,不排除加強措施,也不會跟進日本採取「鎖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吸菸不僅會造成個人健康危害,二手菸也會使周圍親友暴露於致癌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二手菸甚至會埋下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及罹病死亡風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承受二手菸危害的同時,還得面對三手菸的威脅,也就是菸熄滅後在環境中殘留的污染物,因此為避免遭受二、三手菸害,除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8歲女兒王小妹,因睡覺時打呼很大聲,睡到一半好像沒有吸氣呼氣,真的很嚇人,王爸爸帶其到醫院就診,想知道到底怎麼了;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耳鼻喉科康焜泰主任安排詳細檢查後,確認為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三個月後已完全治癒,王小妹回門診檢查時開心說道:「我現在都不會打呼了,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花蓮縣秀林鄉是全臺灣最大的鄉,但其地理特性導致鄉民就醫不便。所以,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晝(IDS計畫),花蓮慈濟醫院從2004年承接秀林鄉IDS計畫,守護鄉親生命健康,並積極透過巡迴醫療、遠距醫療等方式,16年來讓專科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