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每30分鐘就有人因為這樣猝死,快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同樣錯誤

      有些人相當依賴止痛藥,稍有疼痛不適感就會忍不住服用,但是你可知道,許多人因為過度使用而發生所謂藥物誤用頭痛以及上癮的現象,因此越加依賴這些藥物,惡性循環。世界上因為濫服止痛藥而過世的人,每30分鐘就有一位,這個數字相當驚人,這包含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飾演小丑的希斯萊傑,他因為濫服vicodin而在家中猝死,真的相當遺憾,應該重視這種濫用現象。

每30分鐘就有人因為這樣猝死,快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同樣錯誤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常會有頭痛的毛病,為了避免影響工作許多人就會選擇服用止痛藥,長期下來會發現要服用的數量會越來越多才可以擺脫頭痛,而且頭痛越來越頻繁,這種情形不知道有沒有出現在您身上?


      這種情況醫界稱為「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又稱為藥物反彈性頭痛藥物誤用頭痛,這是一種因過度使用單純止痛藥,所引發的慢性頭痛病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1%,且大部分為女性,病情發作會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降低工作效率,讓許多病患困擾。

      常使用的止痛藥如阿斯匹林、咖啡因、複方止痛藥(如市售成藥或感冒糖漿)、乙酉先氨基酚酉分、翠普登、麥角胺(ergotamine)、巴比妥鹽(barbiturates)等頭痛用藥,長期使用都可能引發慢性頭痛病症。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不減反增,而減少服用止痛藥反而可讓原有的頭痛緩解。

      止痛藥一般可分為二大類,第一種為純止痛效果的止痛藥,如嗎啡,第二種為消炎止痛藥,也就是一般民眾所稱的止痛藥,這類止痛藥醫學上的正式名字為「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主要的作用為抗發炎並同時合併止痛的效果,但大多數民眾都誤認為它的主要作用是止痛,疼痛時吃它會止痛,但停止服藥後,疼痛又回來了,基本上是治標不治本的藥物,而且還會傷胃、傷腎及傷肝。


每30分鐘就有人因為這樣猝死,快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同樣錯誤


若您也有這類情形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立即停止使用止痛藥!

不過當頭痛又發作時怎麼辦?
      停止用藥會在發生頭痛是正常現象,並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頭痛加劇、噁心、嘔吐、低血壓、心悸、睡眠障礙、焦躁不安等,時間持續二至十天,最長可達一個月。

      最好的改善方式就是找出誘發原因,藉由其他方式改善頭痛。

      詢問藥師,他們會建議三步驟慢慢戒除止痛藥的使用並改善惱人的頭痛。

1. 找出誘因並避免戒菸戒酒和少吃醃漬類食品或是少去吵雜的場所。

2. 改變生活習慣正常作息,減少壓力或是規律運動、清淡飲食等可改善疲倦或是焦慮憂鬱的心情。

3. 服用短期預防藥物,常用的預防用藥如:乙型阻斷劑(propranolol)、妥泰(topiramate)、以及康癲能(sodium valproate), 有顯著預防偏頭痛的效果。

      大家要注意的是藥物不是萬能,其能載舟亦能覆舟,且大多數藥物都只能治標不治本,並且治療一種症狀通常會出現其他副作用,所以能不使用藥物就不要使用,若真必須靠藥物治療也要尋找專業藥師意見,才不會得到反效果。

每30分鐘就一個人因為止痛藥濫用而死去
快點分享給身邊的人知道!!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

醫藥生技科學共筆》部落格

Med&Bio talk 醫藥生技科學共筆》粉絲團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李新琳/台北報導 高端疫苗開打3天已經傳出有4起接種後死亡的不良反應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5)日下午明確表示不會因此停打高端疫苗,除非證實要有因果關係,且超過背景值一定的量,但針對相關個案跟專家來請教、討論是必然的。 國產...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蔡英文總統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都公開透露8月底一定會再有疫苗進來,如今傳出有可能就是鴻海、台積電跟慈濟購買捐贈的BNT疫苗,陳時中今(25)日下午回應,雖未證實時間點,卻針對過去一度引發卡關爭議的中文標籤「復必泰」字樣一事鬆口,表示經審慎考慮,防疫是...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李新琳/台北報導 疫情降溫,「+0」真的回來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僅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自南非入境;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大喊非常不容易!強調有個零大家都是高興的,但不代表已...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多久沒看牙了?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台灣自5月三級警戒以來,大部分人都宅在家,對牙齒的保健更是忽略。不少病患因牙周病或深度蛀牙而拔牙,牙間隙縫未做假牙填空導致牙齒位移,長久下來,除了前排牙齒不美觀、影響牙齒健康,對於日後植牙也會有一定困難度。  當代牙科醫療體系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