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翻攝cjnutan

 

臨床醫生早期發現疾病,就離不開腳上的各種表現。

大腳趾突然變“胖”:警惕痛風

如果這種症狀突然發作,一段時間後又好轉,很可能是痛風。

痛風是一種尿酸過多引起的關節疾病,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50%以上發生在第一蹠趾關節(大腳趾),在以後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該部位。

若老人出現此症狀,並伴有腳趾外翻,並且症狀持續,則可能是拇外翻。

 

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翻攝sohu,下同 

趾甲發黃:當心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引起的甲癬可能出現大腳趾甲厚重、發黃,並可波及全部的腳趾甲甚至手指甲,發出難聞的氣味,顏色變深。

糖尿病患者、循環系統障礙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感染此病。

腳發麻:查查血糖

除了過度行走、骨質減少、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失等會導致腳痛,它還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表現。

神經系統對高血糖很敏感,過高的血糖使神經系統代謝異常,導致神經纖維腫脹、變性,引起周圍神經病變,出現腳痛、腳麻等症狀。

其中,疼痛多為燒灼痛,麻木感好像穿著襪子的感覺,最好及時前往內分泌科查明病因。

 

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腳底發冷:查甲狀腺

一般來說,女性的基礎體溫略低於男性,肢體末端也會常覺發冷。許多下肢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也會導致腳發冷。

此外,甲狀腺是調節新陳代謝和體溫的器官,出現甲狀腺功能減低時會導致肢體末端感覺冷。

40歲以上女性若有長期腳冷現象,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不足所致,需及時就醫。

腳跟疼:可能是足踝病

足踝疾病既有先天發育問題,比如高弓足、扁平足、拇外翻等,也有慢性勞損引起的症狀,以足跟痛和足底筋膜炎最為常見。

可以說,90%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很多年輕人都有這兩種足部問題,年輕人出現足跟痛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足跟痛多由骨刺、運動勞損等造成,也與常穿薄底鞋、高跟鞋、鬆糕鞋、雪地靴等有關。

 

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足底筋膜炎也是一種退行性病變,足底的內側弓和外側弓由筋膜相連,走路過程中每天都要拉伸筋膜,特別是現在的柏油路非常硬,長期應力損傷會造成慢性炎症,主要表現為走路多了就疼得受不了。

我們每天都要走路,足踝承受的壓力是自身重量的幾倍。如果不能及早發現和處理足踝問題,可能會對身體其他部位(如膝關節、髖關節、腰椎、頸椎等)帶來損傷。

打個比方,腳如果是地基,那麼踝部就是1樓,膝蓋是2樓,髖部是3樓,腰部是4樓……地基不穩,人體這座大廈就會搖擺不定,作為“鋼筋”的各處骨骼就會紛紛出問題。例如高弓足引起走路姿勢不當,就可能誘發頸腰椎問題。

 

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可見,腳部的“顏值”和感受,反映了全身的健康狀況。

 

不僅如此,養護好腳,也有利於全身健康。

腳部保暖,防胃痛

中醫認為“寒從足下生,病從寒中來”。雙腳離心臟遠,血流量小,腳麵的溫度比身上低,一旦受涼、寒凝,就會影響氣血的運行。

血液循環差,不但皮膚受損,還會出現胃痛、腰腿痛、痛經等病症,這就是“養樹護根,養人護腳”的道理所在。

建議注意腳部保暖,避免腳部被冷風直吹,下雨時最好穿雨鞋。即便是夏天,老年人也應盡量穿雙薄點的棉襪或透氣性好的絲襪,在皮膚和鞋之間建成一道“屏障”,避免腳部受涼。

 

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穿對鞋子,護脊椎

不合適的涼鞋、人字拖、高跟鞋等會導致腳變形,從而對人體的內臟功能產生刺激。比如大拇指因穿鞋不當受擠壓,可能會影響人體的頭部功能;大拇指內側畸形還可能會傷害脊椎、影響人體的甲狀腺功能等。

建議平時多穿柔軟、舒適、透氣性好的運動鞋、軟底鞋,或者在辦公室備一雙軟底拖鞋。

女性平時應選擇不同高度的高跟鞋,以免腳踝同一處經常受到擠壓;最好選擇鞋頭較寬和後跟高度不超過5厘米的高跟鞋,以免大腳趾夾在狹小的空間裡出現拇外翻(大腳趾根部形成的骨骼凸起)。

高跟鞋的高度不同,穿錯鞋的機率估計也會大大降低。

 

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調整姿勢,緩解足踝問題

“低頭族”每工作45分鐘就要站起來休息10分鐘,伸個懶腰,做做頸部被動後仰,都能緩解因姿勢不良導致的足踝問題,如:雙手抱頭,頭部後仰的同時手往前用力,保持幾秒鐘,10個一組,每天5組。良好的坐姿是坐在椅子的1/3處,挺胸,腰背肌用力。

此外,調整身體姿態也能保護足踝。推薦採用“貼牆站訓練”:頭部、臀部、腳後跟3點貼牆(能做到肩胛骨5點貼牆更好),眼睛平視前方,肩膀和手臂放鬆,對著鏡子看肩膀是否水平。

每天從幾分鐘開始練習,逐漸增加至20~30分鐘,有條件時早晚各一次,堅持做下去,讓大腦找回正確的“平衡姿勢”。最好光腳站,也可以穿低跟平底鞋或者厚襪子。

 

注意!腳趾出現「五種信號」是惡病發作的前兆!尤其大姆指第一節如果變腫萬萬不能忽視!後果太可怕了!
 

幾個“足療方”,幫你改善症狀

腿腳怕涼,經常抽筋的人,可以把花椒、乾薑、肉桂、八角,加2000~3000毫升水熬成湯藥後,晾涼至40℃泡腳,這樣可以溫陽通絡,散寒止痛,此湯藥可反復加熱使用。

有腳部紅腫、熱痛、甲溝炎等症狀的人,可以用金銀花、菊花、綠茶、黃連、黃芩、黃柏熬成湯藥泡腳,以便清熱解毒,消腫燥濕。

有腳汗、腳臭的人,可以試試用淘米水加食鹽,或用高粱、薏仁熬成米湯泡腳。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照/台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北部有大醫院爆發首起院內感染之後,各大醫院「門禁」管制越來越嚴,台大醫院今(6)日公告宣布,自3月9日起每日探病次數改為1次,且不論一般或加護病房探病時間都嚴格規定為中午11點30分至12點30分。而先前長庚體系已大動作公告暫緩自9個疫區返台民...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月28日在國家音樂廳、3月1日在國家演奏廳演出的澳洲籍國際音樂家確診新冠肺炎,不僅國家交響樂團緊急取消所有活動及演出,國家音樂廳也關閉消毒,現在更傳出該名音樂家在上半場演出結束後,還入座觀眾席,引爆感染擴大疑慮,指揮中心今(6)...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陳鈞凱/資深醫藥記者 這才是真正的「床上運動」!最新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有超過半數的女性、男性都對於自己的性表現感到有壓力,而專家建議,運動除了有助釋放壓力,肌力增強也能讓性事動作擁有更多變化,創造新鮮感,尤其男生可多練習深蹲及硬舉;女生則可多練核心及骨盆底肌,全有...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血紅素一路狂掉,小心拉低免疫力!一名曾被診斷為輕度海洋性貧血的36歲女性,最近幾個月來,不但常感到頭暈虛弱,連感冒的頻率也有增加,外人看來皮膚、手指、眼結膜都有蒼白的現象,幾次檢查血紅素濃度持續在下降,她卻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