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症不是唬人,那些藏在我們身邊的致癌物(一定要看)

 

 

為了遠離癌症,我們應當成為捕捉致癌物的獵人,而不要成為它們的獵物。美國“男性健康”網站對我們身邊一些可能含有致癌物的物品由輕到重、從1到5進行了危險分級,對它們多加註意,能減少患癌風險。

癌症不是唬人,那些藏在我們身邊的致癌物(一定要看)

  致癌的化學物質:苯乙烯

  代表物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容器

  危險等級:1級

  美國國家毒理學規劃處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苯乙烯是一種致癌物,會對人體DNA造成破壞。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就是由苯乙烯製成的。

 

  預防措施:塑料本體底部或包裝上標註材質代碼為6號PS的即為含有聚苯乙烯。遠離這些製品,包括一次性咖啡杯和杯蓋。避免在含聚苯乙烯塑料材質的容器中加熱食物,特別是油​​膩食品,這類容器在高溫下會釋放出苯乙烯。

 

 

癌症不是唬人,那些藏在我們身邊的致癌物(一定要看)

  致癌物質:甲醛

  代表物品:無皺襯衫

  危險等級:2級

  甲醛能讓無皺襯衫看起來挺括利落,但它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有證據顯示,甲醛會導致鼻腔癌和呼吸系統腫瘤。

 

  預防措施:盡量選普通襯衫,如果穿無皺襯衫,在第一次穿之前徹底對它進行清洗。美國加州環保局提醒,對無皺襯衫進行一次洗滌能將甲醛含量減少60%。

 

癌症不是唬人,那些藏在我們身邊的致癌物(一定要看)

  致癌物質:1,4—二氧六環(二噁烷)

  代表物品:洗衣粉

  危險等級:3級

  2011年,世界環境組織發現洗衣粉中潛伏著致癌物1,4—二氧六環。美國環境工作組公共健康專家桑婭·郎德指出,洗衣粉在去除污漬的同時也會留下有毒致癌化學物質。

 

  預防措施:選用具有環保性能的洗滌劑,學會閱讀洗衣粉的成分標籤,標明聚乙烯、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等成分的都可能含有1,4—二氧六環。

 

 

癌症不是唬人,那些藏在我們身邊的致癌物(一定要看)

  致癌物質:丙烯酰胺

  代表物品:油炸薯條、薯片和炸麵包圈

  危險等級:3級

  美國北卡三角洲國際研究院的毒理學部門主任蒂莫西·芬內爾說:“當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薯條、薯片及麵包圈等,在高溫下加熱時,常會釋放丙烯酰胺,它會導致人體DNA突變,從而增加患癌風險。”

  預防措施:烹飪時油溫和時間都要掌握好。如果實在想吃油炸食品,不要把食物炸成褐色。做油炸土豆前,先把土豆在水中浸泡2個小時,此法能將丙烯酰胺減少一半

 

 

癌症不是唬人,那些藏在我們身邊的致癌物(一定要看)

 

  致癌物質:亞硝胺

  代表物品:煙草、醃肉

  危險等級:4級

  煙草的生長、加工和燃燒過程中都會生成致癌的亞硝胺化合物。即使是吸電子香煙也會中招。此外,熱狗、醃肉及臘肉中的亞硝酸鹽會和胃酸發生反應,生成亞硝胺。

     預防措施:不論你抽什麼類型的煙草,都應徹底戒菸。此外,還應當少吃醃製肉製品,改變烹飪肉食的方法,煮熟或用微波爐烹調比油炸更安全。

 

 

癌症不是唬人,那些藏在我們身邊的致癌物(一定要看)

  致癌物質:砷

  代表物品:糙米

  危險等級:5級

  美國消費者聯盟進行的一項消費者食品安全調查發現,某些品牌的糙米中砷的含量超過了精製的白米。砷會降低人體修復系統功能,所以當細胞受損時,DNA無法恢復原狀,容易癌變。

  預防措施:煮飯之前用清水將糙米漂洗乾淨,淘洗時水和米的比例至少為6:1。如果有外出就餐的習慣,每週在飯館裡吃的米飯(或是用米飯製成的其他食品)限制在2份以內。

------

via http://www.wx135.com/articles/20141017/5441c047-9f40-4c9a-9293-687002734e20.html

 

相關推薦

  [導讀]:影視劇中的吻戲已經多到數不清了,甚至一部電視劇中如果沒有個吻戲什麼的那絕對不正常。但是,有些明星就比較悲催了,遇到有口臭的對像那真的是有苦難言。而林心如之前曾說最怕與周杰舌吻,大s夫妻更是被吐槽都有口臭!   現在電視劇中吻戲的增多更是平常,所以,明星們對待在鏡頭下...

閱讀詳情 »

  無論已婚或是未婚的女性同胞都要小心注意喔!  最近藝人夏禕於子宮位置長了(巧克力囊腫)以及胡晴雯開刀割除的瘤,即是瘤內積滿血,且血呈深黑色.滿以為割了之後會完全康復,殊不知短短幾個月間又再复發,於是即向黑龍江九洲婦科醫院醫生求診......醫生隨即問她是否常吃雞翅膀,​​ 朋...

閱讀詳情 »

身患重病的他放棄了結婚生子,而在網上買了一個女兒陪伴自己…… 畫面中的這個男子叫宋渤,出生於天津,是一個3D遊戲設計師。旁邊坐著的,就是他買來的女兒——小蝶。  兩年前,宋渤查出患有顱內蛛網膜囊腫,病情的加劇讓他害怕與人產生羈絆,於是決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