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等不到病床的真相,你知道嗎?急診室待越久,死亡率越高!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你知道嗎?急診室待越久,死亡率越高!

「等病床」早已成為台灣醫療危機之一,台大每五位急診轉住院病人,就有一人等超過兩天,甚至成為常態,究竟是哪些原因,讓我們在急診室面臨生死關頭時,等不到病床?

一個尋常的星期三,許先生的母親因為急性敗血症,被送到台北市中心一家醫學中心急診室。高齡七十五歲的老媽媽發高燒、肚子絞痛,到最後意識不清無法問診,醫師認定許媽媽必須最優先處理,不斷加強抗生素的劑量,而且也應該趕緊入院,避免在人山人海的急診室增加感染風險。但是,危急的許媽媽卻仍然在三天後,才得以住進內科加護病房。

急診室亂象

根據健保署網站統計,在急診轉住院案件數中、等待住院超過48小時。

民國六十幾年,台大就有急診室爆滿的現象,那時病床很少,可說是資源不夠,如今病床數規模多了三、四倍,還是無法解決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想來台大看病。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顏瑞昇說,有時,我們明明已經通報急診室沒推床了,救護車仍把病人載過來,原因是病人堅持要到台大。然後,病人沒病床躺,只好躺在救護車擔架上,救護車也離不開。

要解決這個陳年問題,必須靠整個體制來推動。政府要強制分級轉診,民眾也要改變觀念。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你知道嗎?急診室待越久,死亡率越高!


原因一:大醫院的迷思,不管輕重症都來報到,轉診出去僅千分之二

台灣每千人有6.9張病床,雖比不上日本、韓國、德國,但遠高於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平均的5.05張,也高於世界中位數的2.2張。

「病床數絕對夠,還滿出來!」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部主任陳日昌說,全國四百家醫院,造成急診等床問題約十五家,而醫學中心病房則多被重症者使用,因為重症者住院較久,病床周轉率低,造成供需失衡。
陳日昌認為,病人集中到醫學中心,是信任度問題,也就是迷信大醫院,不管輕、重症都往大醫院擠。大醫院急診轉出的病患僅千分之二或三,而且好說歹說用盡說服手段,仍然轉不出去,「不能怪民眾,如果沒有限制,大家當然希望待在一個能讓他安心的地方,所以很難解決。」陳日昌說。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你知道嗎?急診室待越久,死亡率越高!


原因二:地區醫院萎縮,中小型醫院生存不易,病房閒置嚴重

同一種病,醫學中心的醫師診療費、藥師費的健保給付較高;同樣做電腦斷層掃描,地區醫院獲得的給付低。但地方性醫院本來就要用更高的薪水才能找到醫師,結果因給付低,賺錢更困難,過去幾年,中小型醫院處於賠錢狀態,失去和醫學中心的競爭力,造成病人流失、病房閒置情況。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你知道嗎?急診室待越久,死亡率越高!

原因三:醫院也挑病人,怕虧錢、惹醫療糾紛,多重慢性病人等床最難

「急診無法轉去樓上病房的病人,很多是因為會虧錢,或治不好了。」不少醫學中心急診醫師坦承,在急診待床很久的病人,不少是窮、老或諸病纏身。

沒錯,醫院挑病人已是常態。其一是經濟因素,一位財團法人醫學中心醫師透露,部分醫院分配病房會看科別的績效利潤,利潤較高是醫材,因此會使用到醫材的心導管手術或骨科病患,就容易住到院。也有醫界大老指出,醫院會拉長住院時間,有時是因病人快好了,健保支出較少,病人又好照顧。

其次,醫療專科分科太細,多重症狀的急診病人就不容易被某專科醫師收住院,即使有病床,仍不收病人。

原因四:健保俗擱大碗,台灣住院相對便宜,醫療險濫用推波助瀾

身兼急診醫學會壅塞小組召集人的方震中指出,台灣民眾住院時間比歐美國家長,因歐美住院費用昂貴,譬如美國普通病房每天就要一千美元(約新台幣三萬元),美國病人出院後,再派護理師去居家照護,比住院便宜許多。
 
但台灣情況相反,每日住院頂多自付數千元,病人把醫院當作照護的機構。

不少醫師坦言,大家願意住院,甚至寧願待在急診室候床,是因為在醫院可以得到照顧,回家以後可能無法獲得較好的照顧。

商業性醫療險,也讓病人在「多住多賺」考量下,不急著出院。劉育志指出,商業醫療險常會推銷「住院日額給付」或「實支實付」,被大量濫用,尤其住加護病房不必請看護,轉普通病房日額變少,家屬就不願轉出去,導致加護病房塞床。

平心而論,能否出院的所有責任放在醫師或病人都不對,例如健保署應設防弊機制,在醫院通知出院的一定期限,若病人不理會,可以考慮停止給付。
 

想看更多《今周刊》精采文章,快點下方連結!!

預約財富,三期《今周刊》免費試閱,詳情請按此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你知道嗎?急診室待越久,死亡率越高!

立即免費索取三期《今周刊》紙本雜誌!

 

【Life生活網取得《今周刊》授權文章專屬使用:原文詳載於《今周刊》。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年代新聞《聚焦2.0》不僅節目內容關注全球疫情,在防疫上更是超前部署,早在指揮官宣布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之前,就克服攝影棚的狹窄空間,進行「安全防疫錄影法」,高文音更改用1.5公尺的超長指揮棒主持。《聚焦2.0》本周邀請到長腿辣媽林可彤,分享三招產後居家健身操以及「倒立瑜伽」,就算一邊育兒也能輕鬆...

閱讀詳情 »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中天新聞52頻道關心疫情發展、配合政府防疫責無旁貸,為帶給觀眾更全面、更即時的疫情資訊,由今(2)日開始推出【新冠病毒研究室】系列報導,集結眾多名人、網友的提問,由當家主播盧秀芳親自專訪防疫專家,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

閱讀詳情 »

60歲的陳先生,年輕時就有抽菸的習慣,菸癮將近40年,最高紀錄一天抽三包香菸。但近兩年陳先生發現,自己連續咳嗽,嚴重到連走路都會喘,容易咳嗽卡痰。陳先生求助東港安泰醫院胸腔科李岱晃醫師,經過X光以及肺功能檢查後,確診為「慢性肺阻塞」(COPD),李岱晃醫師開立口服與吸入劑搭配使用,並列入胸腔科個案...

閱讀詳情 »

耳膜鬆弛症候群 遇噪音耳疼痛、暈眩且耳鳴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眩暈」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