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細嚼慢嚥放輕鬆 改善腸胃老毛病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胃痛、胃潰瘍,這是許多上班族都有的困擾,腸胃科臨床發現,90%的十二指腸潰瘍及70%的胃潰瘍患者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以致於症狀反覆發作。腸胃科醫師建議,進食時應細嚼慢嚥,保持三餐規律,不吃消夜,保持愉悅心情。

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鴻運指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情緒不穩定、吃東西過快,很容易引起消化性潰瘍及胃食道逆流症。消化性潰瘍為消化道部位受到胃液腐蝕而造成黏膜組織受損糜爛,常見消化性潰瘍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多,其次是胃潰瘍。

消化性潰瘍患者約有15%至20%出血,原因為潰瘍穿破大血管所致,患者吐出大量血液或解黑便,且合併暈眩、頭暈、口渴,甚致呼吸困難、焦躁不安等症狀。

「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有強烈相關性」,陳鴻運指出,消化性潰瘍痊癒後仍會復發,要減少復發,就必須根除幽門螺旋桿菌,避免服用引起潰瘍藥物。

另一項常見腸胃疾病為「胃食道逆流症」,又稱「火燒心」,陳鴻運說,大部份民眾認為胃食道逆流症頂多胃酸、食物逆流,忍一下就過去,因此沒有就醫治療。

不過,胃食道逆流症就跟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和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難以根治,復發率高達八成以上。如果沒有妥善治療,食道下端會被胃酸侵襲,造成黏膜受傷潰瘍,增加食道癌風險。

陳鴻運提醒,腸胃疾病是現代人文明病,很難根治,唯有改善生活及飲食形態,才能減少發作機率。民眾吃東西時,不可狼吞虎嚥,放慢速度,規律進食,不吃消夜,保持愉悅心情,才能遠離腸胃疾病困擾。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226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70歲鄧伯伯和兒女同住在東部,過著簡樸的務農生活,2016年1次健檢後發現肝指數異常,在2017年確診為晚期肝癌、腫瘤超過7公分,歷經多種治療,AFP(肝癌腫瘤指數)仍異常升高,在接受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後,僅短短2周AFP指數就回復正常,也擺脫先前治療造成的惱...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運動人口越來越多,無論是打球、慢跑等都要注意運動傷害。骨科醫師提醒,有腳踝疼痛或是關節腫脹情形,務必儘速就醫,如果是腳踝韌帶斷裂,就必須開刀治療,切勿自行推揉、尋求偏方,一旦韌帶斷裂的更嚴重,就會增加治療困難度。   20多歲的小藍熱愛籃球運動,日前練球右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過去十年來臺灣的新生兒人數持續下降,尤其近2年的出生數皆跌破 20萬人,因此每個孩子都是寶,如何讓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地長大,成為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兒童責任家醫制度 整合各科醫療照顧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臺北市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約8成,顯示仍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中報導】90歲的李阿嬤近來不斷出現喘、胸悶及血壓高等狀況,1個月內連送3次急診,醫師診斷為「腎動脈嚴重狹窄」,但阿嬤始終認為,只是比較容易喘,應該不要緊,不料日前又再度因急性肺水腫送醫,血壓飆破200,更一度無法呼吸換氣,才願意接受置放支架,術後恢復良好,直說以後不敢再鐵齒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