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老翁個性驟變 診斷罹失智症併妄想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今年75歲的王先生,退休後和家人同住,平時會到公園運動、和鄰居聊天。然而最近兩年,王先生變得不愛出門、記憶力變差了、且常發脾氣,一開始家人並不以為意,但這半年來,王先生常晨昏顛倒,甚至會忘記自己已經吃過飯、常抱怨有人偷他的東西、或是莫名指責太太有外遇,容易因此緊張、激動生氣;最近一週,王先生甚至覺得有人要下毒害他而不太敢吃東西,整天害怕不安,經身心科檢查與評估後,才發現原來是罹患老年失智症併妄想現象所致。

隨著台灣失智症人口逐年增加,失智症也逐漸為國人所重視。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李怡萱醫師指出,失智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其中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大宗(約佔60%),常導致患者出現不知不覺且越來越嚴重的記憶力退化、定向感變差,患者有時會突然搞不清楚人在何處、無法說出正確時間日期、不認得親友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而某些失智症患者甚至會有睡眠障礙、緊張焦慮、憂鬱、易怒、敏感多疑、妄想、幻覺或干擾行為等症狀,不少患者因此常和親友、鄰居、陌生人產生衝突,甚至產生法律糾紛。

為了提高早期診斷失智症的機會,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十大警訊供大家參考,包括記憶力變差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個性改變;活動及開創力喪失。只要身邊有長輩符合上述十大警訊時,就應提高警覺,儘速陪同至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尋求專業協助。

此外,李怡萱醫師強調,由於失智症的診斷有賴詳細的病史收集,因此親友所提供的資訊對診斷相當重要,另外還有相關血液學檢查、神經影像學檢查、認知功能評估與規則的追蹤也都是重要關鍵,需仔細評估後才能確診。

如何預防失智症?李怡萱醫師建議民眾,應終身參與健康益智的休閒活動、培養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的人際網絡,並採用地中海飲食(多攝取深海魚類、蔬果、橄欖油等)、遠離菸酒與毒品、避免肥胖或過重,如此便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3439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電腦已成為現代人工作時必備的工具,而長時間打電腦可是會造成肩頸症候群喔!不但肩頸僵硬,甚至會使得手臂麻痛;醫師提醒,肩頸症候群多因姿勢不良導致頸椎壓迫神經,進而造成疼痛,除了積極做復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導正姿勢。 容易使頸椎椎間盤突出 骨外科主治醫師彭子宏表示,電腦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結核病是國人傳染病死亡數之冠!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每年約1萬1000人確診結核病,其中600人死亡,死亡人數居法定傳染病之冠。該署署長郭旭崧宣布,未來5年內將展開消除結核病第一期計畫,優先投入經費補助病患就醫,並針對多重抗藥性患者提供免費藥物,逐步消除結核病。 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八仙塵爆滿一年,484名傷者成功救回,其中229名學生傷者,也有180名返回學校,比例將近8成,返回職場、服役也有6成。醫師表示,傷患過了第一階段的急性醫療期後,往後還有更漫長路要走,包括傷口復原、復健及生活重建歷程。 傷者進入復健重建期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台灣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為了應付生活中接踵而至的壓力,也為了減少壓力對身體造成的慢性傷害,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作息正常不熬夜、規律的運動等,學會自我壓力管理,試著去適應並控制壓力,以冷靜的態度面對壓力問題,理性思考事件本身,並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向外尋求能幫助解決問題的相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