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肢端肥大症早期發現不易 警覺外觀變化是重點

肢端肥大症早期發現不易 警覺外觀變化是重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林小姐前陣子參加國中同學會,一見面同學們都認不出她,大夥都覺得長相似乎有點變化,但又說不出哪裡不一樣。林小姐總是笑答:「是年紀大了,變老變胖吧!」直到同學中一名神經外科醫師懷疑並提醒,有可能是「肢端肥大症」時,才讓林小姐警覺:該去醫院進一步診斷。

症狀變化慢難察覺、合併症多、壽命減少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曾漢民指出,肢端肥大症是因腦下垂體長了良性腫瘤,造成生長激素(GH)過度分泌,使得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濃度上升,而引起相關的內分泌疾病。曾漢民醫師說,這類疾病最常發生的症狀為臉型改變,其中最明顯的是嘴唇增厚、眉骨凸出、顴骨變高、鼻翼也明顯變大,甚至連舌頭都會變大,導致打鼾或呼吸中止,除此之外,病人還可能有臉部出油嚴重、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等現象。

「肢端肥大症由於症狀變化緩慢,自己或身邊的人往往無法察覺,且由於病例多集中大型醫院,非專科醫師,有時候也不易診斷出來;研究指出,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長達五至七年的時間。」曾漢民醫師感嘆。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會合併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關節炎等症狀,如果未接受適當治療,存活期比一般人短10至15年左右,「甚至有研究發現,肢端肥大症與大腸癌的發生可能有關聯性。」曾漢民醫師補充。

手術+藥物+放療 術後定期檢查可和平共處

治療肢端肥大症以手術為首選,但手術並非百分之百成功,術後必須監測生化指數及臨床反應,有些患者仍需適當給予藥物或者接受放射手術,以長期控制。曾漢民醫師說,經過手術及藥物使用後,患者不但身型會減至少4公斤左右,臉上的出油問題也會明顯好轉,且面容也會漸漸恢復。

曾漢民醫師提醒,肢端肥大症的患者,應該要在術後每三個月定期抽血檢查,包括監測生長激素(GH)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數值,並追蹤臨床症狀,且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合作,同時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6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本土疫情趨緩,國內今天新增185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15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說,這幾天看整體確診病例,比較平穩,分析發病日和採檢日均有往下趨勢,這是比較好的跡象,雙北也朝向好的方向,但仍然不可鬆懈,大家要一起撐住。 ▸死亡病患詳細資訊:最新!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

閱讀詳情 »

2021.06.14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14日為止,已經有452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手搖飲料店、便利商店及速食店林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業者除標示現場調製飲料之「總糖量及總熱量」外,如有供應茶及咖啡飲料,也要記得標示茶葉原料原產地、咖啡原料原產地及咖啡因含量,並注意含果蔬汁飲料品名標示,使消費者可透過上述資訊,能留意究竟喝進多少糖、熱量及咖啡因,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疫情至今已經一年多仍未減緩,國內疫情也面對到更多的挑戰,在本土疫情持續且全國防疫提升到第三級警戒已經延長兩周後,又宣布第二次延長第三級警戒與防疫措施兩周到6月28日。第一線工作人員 身心壓力大除了家中有學生得面臨停學不停課的持續學習外,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在不斷增加的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