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肥胖就一定不健康嗎?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編譯:田春慧Photo Credit: mojzagrebinfo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為什麼有的人雖然胖但卻很健康,而有的人卻因肥胖而遭受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折磨,科學家從基因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有15%~20%的肥胖人士可以保持健康。

研究表明,脂肪是被分解儲存在身體外圍還是會進入循環系統跟三種基因有很大的關係。血脂高會增加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會使脂肪儲存在心臟和肝臟周圍。

赫嘉·卡德梅蒂教授是哥本哈根大學的一位遺傳學家,他是這個項目的領導者之一,他說道:“有能力儲存大量脂肪的人就會發胖,但這並不是不健康。”前期有研究發現,儘管肥胖會增加糖尿病、肝臟疾病和心臟疾病的風險,但其中15%~20%的肥胖人士健康狀況依然良好。
肥胖就一定不健康嗎?
另一項以10萬多丹麥成年人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和那些健康狀況正常和體重不達標的人相比,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重的人長壽的可能性更大。這表明,體重、健康和壽命沒有直接的關係。

卡德梅蒂教授說,“我們想要探究一下究竟是什麼可以讓人在體重超標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健康。”

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的基因組成會影響體重閾值,健康問題開始出現。對於一些擁有合理身體質量指數(BMI)的人來說,閾值會降低。因此,身體質量指數(BMI)被定為公眾健康參考係數。相反地,一小部分身體健康指數處於合理範圍內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外瘦內胖”型的人(TOFI),會出現新陳代謝問題,這也歸因於肥胖。

該研究所涉及的男性和女性共計60名,他們的肥胖都是病態的(平均身體質量指數超過54)。其中,一半的人患有新陳代謝疾病,一半處於健康狀態。他們都進行了可選擇性的肥胖症治療手術。

科學家們對這兩組人基因中的千分之十進行了掃描以觀察變化。他們發現,在這兩組人中,有三種基因的剖面圖呈現巨大差異,包括在基因活動和潛在基因序列方面。在近距離觀察脂肪和組織樣本的基因活動後,科學家們總結出,對於脂肪在細胞中運輸和儲存的管理問題,基因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研究團隊希望把這一研究成果放到更多人中去展開。

科學家預言,在未來,根據個人的基因狀況和其它生物性標記提供合理的個人身體質量指數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這就為診斷疾病、研發新藥和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鋪平了道路,”卡德梅蒂教授這樣說道。

他繼續補充說,這一研究發現不應該被當做放棄合理健康飲食習慣和疏於鍛煉的藉口,無論一個人體重多少,這些生活方式都對健康有益。

參考資料:
Three genes could explain why some people are obese but healthy, say scientists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難以入睡,睡睡醒醒、甚至有睡像沒睡,失眠已經是現代人的通病,但如果你只專注關心在晚上睡得好不好?當心搞錯方向,多吃冤枉藥。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提醒,失眠常是日間身心適應問題未處理妥善,因為工作、壓力而造成夜晚失眠的惡性循環,...

閱讀詳情 »

隨著年紀越大,骨質流失的速度也就越明顯,該如何才能補充鈣質、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除了從飲食中補充鈣質之外,適量攝取維生素與礦物質也有助留住鈣質,若能再加上適度接受日曬與規律運動,則更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是許多年長者的健康隱憂,由於女性在更年期後骨質流失的速...

閱讀詳情 »

根據2014∼2017年間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18歲以上成年人每5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成因包括基因遺傳,以及後天性的飲食、生活習慣或疾病、服用特定藥物等。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為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著有多本降血脂專書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觀察,多年來,台灣...

閱讀詳情 »

除了酒精與膽結石,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為急性胰臟炎的常見原因。通常短時間吃太油、血脂突然飆高,很容易引起急性胰臟炎,不得不小心。 32 歲的王先生原本就有高血脂症, 假日和朋友聚餐吃了很多烤肉配啤酒,隔天上腹部劇痛就醫,抽血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高達1500mg/dL,經診斷為急性胰臟炎,施以降血脂藥物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