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肩頸痠痛嗎? 小心細菌感染!

肩頸痠痛嗎? 小心細菌感染!

 肩頸痠痛除了常見的運動傷害或退化性疾病,也要考慮是否為細菌感染。早期發現只需藥物治療即可痊癒,免除承受開刀風險。

 一位80歲的陳太太,最近抱怨頸部劇烈疼痛,服用止痛藥仍無改善,因此來到骨科門診。初步檢查發現除了頸部活動稍微受限以外,其實還有輕微發燒。在X光片底下,僅有一般退化性疾病的表現。

 由於持續劇烈疼痛及發燒,醫師安排磁振造影檢查。結果發現陳太太有頸椎感染情形,感染部位大多分佈在頸椎小面關節(facet joint)。進一步安排細菌培養,結果無論是血液或穿刺抽吸檢體,都顯示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陳太太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目前已完全恢復,不再抱怨頸 部疼痛,沒有神經功能受到影響,血液中的發炎指數也已回復至正常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趙顗絢表示,脊椎感染大致可依照感染病原菌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菌造成的化膿性脊椎炎,另一類則是結核菌或 其他病原體造成的非典型肉芽性脊椎炎,此病患即是屬於化膿性脊椎炎。過去文獻中,造成化膿性脊椎炎最常見的細菌就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趙顗絢指出,細菌跑到脊椎的途徑有三種可能:第一是脊椎附近的組織感染,直接擴散到脊椎。第二是體內遠端的組織感染,細菌被血液運送到脊椎。第三則是接受治療時,細菌被治療工具帶到脊椎。
就部位來看,無論頸椎、胸椎、腰椎都有可能發生化膿性脊椎炎。頸部的化膿性脊椎炎相對較少見,但是有較高機會發生併發症。頸椎的各構造當中,分佈在小面關節的感染更少見,過去僅有零星報告,沒有大規模的研究。

 趙顗絢說,脊椎感染早期表現大多是局部疼痛伴隨發燒,但若是到病程晚期可能出現神經壓迫症狀,甚至四肢癱瘓無力。檢查方式以門診進行的身體評估及神經學檢查為主,至於X光片、磁振造影、或骨骼掃描等檢查工具,則由醫師視情況安排。

 治療早期脊椎感染是以藥物為主,一般建議至少要6~8週的抗生素治療,配合使用頸圈或背架。然而晚期若出現神經管膿瘍或神經壓迫,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以進行清創或神經減壓。(陳恆光報導)



更多養生保健常識、醫藥衛生新訊,請鎖定央網「醫藥保健專頁」:
http://www.cdnews.biz/cdnews_site/coluOutline.jsp?coluid=452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的健康食品,得拿到由衛福部核發的「小綠人」標章,才能大打保健功效,但健康食品相關的動物試驗方法,一直為外界詬病,食藥署今(8)日就公告修正「健康食品安全評估方法」,限縮、要求業者得落實試驗動物減量,甚至試驗執行前還須事先經過審查,確保沒有虐待動物的情事。食藥署也說...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31歲李小姐經營網拍服飾直播,今年初生完第三胎經常喘不過氣,連一段話都無法講完,甚至無法抱孩子,原以為是體重控制不當或缺乏運動所致,某天因胃痛急診才發現罹患心衰竭,半年來她在醫療團隊照護下日漸康復,家庭、工作和生活都重回正軌。  產後心肌病變、不健康飲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胖到昏迷!一名35歲、身高只有160公分的女子,因為罹患乾癬,使用類固醇導致中央型肥胖,還有嚴重糖尿病,偏偏後天飲食又失調,習慣靠大吃大喝緩減工作壓力,為了健康,決定接受減重手術,沒想到術前卻又加倍大吃特吃,短短2周再爆增10公斤,體重達到145公斤新高點,還在醫療團...

閱讀詳情 »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的病症,除了遵照醫囑用藥之外,日常生活該注意哪些重點?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用藥雖能有效控制病況,但合宜的飲食內容、運動習慣、情緒管理與規律作息也有助於緩和病情,以利日後達到漸進式停藥的目標。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是需要學習與疾病共存的,柳朋馳醫師叮嚀,除了規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