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 提升麻醉安全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全身麻醉後會不會影響腦部功能?會不會醒不過來?」許多病人術前在醫師進行麻醉訪視時,都有類似的疑問。醫師指出,針對需體外循環或高危險手術者,可透過「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觀察腦部血氧飽和度變化,可有效防止發生腦中風,以及術後認知異常。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麻醉科主任郭奇坤表示,傳統全身麻醉的監測方式,多是麻醉醫師經由血壓監測,間接計算腦部血液灌注壓力,無法直接提供腦部氧合狀態,但腦細胞的正常運作必須依賴足夠血氧供應,只要短時間的腦部缺氧就會引起嚴重後遺症,如缺血性中風。

現代醫學不斷進步,許多麻醉期間的監測儀器問世。郭奇坤指出,「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可透過計算2種不同波長的近紅外線被吸收分率,藉此測出病人左右兩側大腦皮層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能在手術過程中,觀察及比較腦部血氧飽和度變化,及早做相關處置。

不過,貼在病患兩側前額的專用貼片,必須自費3000至6000元。郭奇坤強調,需要進行體外循環的重大手術或高危險病人,在麻醉及手術過程中容易發生腦中風的併發症,建議透過「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能有效降低腦部神經傷害,如缺血性腦中風,以及術後認知異常。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433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全台Covid-19疫情延燒,各醫院及各地篩檢站之採檢量暴增。為因應龐大的採檢需求,新竹臺大分院於4日引進目前國內最新、最快速的「高通量全自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系統」,此系統之檢驗流程全程自動化,採用機械手臂進行操作,載入專屬檢體編號,可避免因人為誤差造成的檢驗結...

閱讀詳情 »

2021.06.05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5日為止,已經有225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來全台醫院傳出有確診病人脫序的案例!臺中慈濟醫院設立專責病房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因防疫需求,病人只能在病室活動,護理人員除定時治療與送餐,都是透過通訊軟體關懷與協助。照護團隊深刻體會病人長時間身處有限空間的壓力,特別推出律動時間,增加病人活動力,也希望透過健康操的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3日記者會中表示,相信絕大部分醫護人員的感染是來自社區,院內感染是少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則向媒體表示「北市聯醫各院區過去尚未有院內感染,感染源全在院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聲明表示,對此深感錯愕又痛心,這麼多基層醫療人員辛苦首在第一線,冒著感染的風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