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膝關節換完就可走 機器手臂縮短復健時間

膝關節換完就可走 機器手臂縮短復健時間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75歲的婦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1年多前左膝曾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經過3個月的復健,才正常上下樓梯;日前,她再次接受膝關節置換,改採取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將右膝磨損的內側關節磨除,術後當天就能下床,隔天已能爬樓梯,第三天還能外出運動。

據統計,國內約有32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因行走疼痛、上下樓梯困難,甚至外出無法使用蹲式廁所,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吳濬哲指出,膝關節疼痛雖然初期可以吃止痛藥、打玻尿酸,或注射PRP等治療改善症狀,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復發,或關節病變嚴重、保守治療無效,多數患者會選擇開刀置換人工膝關節。

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傷口大、復原期長。根據統計,國內一年約有2萬5000人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其實高達8成只需要接受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因技術困難、精準度低,醫師無法把握成功率,失敗率達3成以上,多數患者只好犧牲整組關節,還要承受長久的復原及復健期。

近年來,微創手術盛行,透過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可直接更換患部。吳濬哲醫師強調,利用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要患者的內外側關節或髕骨,其中任一側受損就能進行,術前利用電腦輔助3D模擬,術中利用導航確認,手術精準度極高,幾乎不會破壞韌帶及周邊神經組織,只需磨除受損的關節組織,大幅減輕膝蓋破壞程度。

吳濬哲醫師舉例,全人工膝關節置換,需要3個月以上的復健時間,而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利用磨除取代傳統電鋸的方式,只將受損的關節磨除,保留好的關節、韌帶及周邊神經組織,即使處理難度較高的髕骨股骨關節面,也能準確磨除受損範圍,除了增加手術精準度,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外,也大幅縮段患者的恢復期,甚至不需要復健,手術當天就能像正常人般行動自如,關節活動度也不受限制。

另外,吳濬哲醫師提到,過去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後多數會感覺膝蓋卡卡,然而,目前進行35例機器人關節置換術以來,所有患者都相當滿意,沒有關節靈活度受限、神經反射動作降低的困擾。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2125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70歲的李先生連續二年都因腹痛,到醫院就診,檢查結果只有輕微肝指數上升,連精密的電腦斷層都顯示沒有問題,症狀也很快緩解。直到2019年他再次因為腹痛進醫院,台東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佳憲發現斷層掃描上開始有雙側肝內膽管擴張情形,判斷可能有膽管內病灶,進一步做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父母若擔心孩子長不高,控制體重是首要任務。專家指出,肥胖是因為脂肪過多,脂肪細胞會影響內分泌系統,促進分泌荷爾蒙,讓身體提早進入青春期,引發性早熟,才導致孩童長不高。 把握長高時機! 長高黃金期男女有別 中醫師沈瑞斌說明,孩子想要長高,應把握國小5、6年級,青春期來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中老年人經常蛋白質攝取不足,除了認為粗茶淡飯才是健康,長輩的認知中,肉吃太多、膽固醇太高會對身體不好,其實蛋白質攝取不足對健康的危害才容易被忽略,更容易加速肌肉流失,導致力氣不足、活動不順暢、肌肉失能的肌少症,就算是茹素的族群,也應該盡可能從豆類食物中取得足夠的蛋白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帛琉旅遊泡泡首發團預計將於今天下午2時30分自桃園國際機場起飛。衛福部長陳時中預定今早至機場視察,陳時中31日表示,旅遊泡泡成團是好事情,但應控制好風險,現場會有防疫醫師坐鎮,希望旅客保持戴口罩、社交距離等措施,都是觀察重點。帛琉旅遊泡泡 分流出入境管理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