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醫療建議是不是一天到晚在變?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JOSEPH編譯Photo Credit: DarkoStojanovic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醫生或醫學研究者需要常發表研究論文,而醫療機構也需要常發表醫學指引。只要有論文或醫學指引, 新聞媒體就覺得有必要加以報導。 但有時會造成讀者很難區分報導內容是醫學的明確結論還是只是初步研究結果。

本文作者是因為最近NIAID (美國過敏感染病醫學會)的專家又修正建議,修正以往建議對六個月大以前的嬰兒要避免花生添加物的結論,而改為有需要適量給予。(Addendum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anut all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sponsored expert panel) 這個論點過去就有不少專家提出, 包括本文作者。對嬰兒適量添加花生成份食品,每七位接受者就有一位會減少過敏, 證據十分明確。然而,這跟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00年發表的建議(三歳以前小孩一律不該吃花生)是明確違背的, 而且回頭來看, 這個建議可能製造了更多過敏兒。
醫療建議是不是一天到晚在變
作者是一名小兒科醫師,因此他的行醫經驗中, 這類例子不少見,包括嬰兒睡眠習慣(Should Your Baby Really Sleep in the Same Room as You?) 或其他例子,都有出現醫學會建議的未必是最具實證效力或正確性的建議。兒科醫學會也不是唯一有類似情形的科別, 包括乳癌篩檢、攝護腺癌篩檢、 女性荷爾蒙補充、都在數年中有過醫學會建議一百八十度翻轉的例子,甚至咖啡曾被提為致癌物後來又被修正為對健康有益。有些建議卻缺乏明確科學證據: 不吃早餐對身體不好, 水該盡量多喝,以及食用糖應加蜂蜜等。

會造成此一現象有幾種可能: 一是有時醫學建議常出發點是覺得應該多作些什麼才會對健康有益,所以會傾向增加篩檢(例如攝護腺癌), 即使科學證據不充份。另外,有時醫學建議會著重在有益的角度卻又忽略建議帶來的副作用, 例如母嬰同室的建議。而最常見的一種可能是醫學研究本身證據力尚未充足到應該作這麼大建議的地步。

作者認為食物相關的建議,例如本篇所提到的花生相關建議,特別有此困擾。 食物習慣是一種生活模式, 而醫學研究常是對特定族群的特定結論, 但常被醫學會或媒體報導後就變一種通盤的結論。 因此作者認為也許綜合性的生活模式健康化是更為有益的, 例如多運動、不抽煙、少喝酒、減重, 這些全面性對健康提升的建議, 會比單一食物而改變生活模式的建議更為有益。

資料來源:
Why Medical Advice Seems to Change So Frequently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台北報導 全國搶打第三劑疫苗,以莫德納疫苗最受青睞,但何時才有新一批疫苗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透露,最快這兩天就會有150到155萬劑的莫德納疫苗運抵台灣,數量得視航班載貨量而定;只不過,陳時中也說,受到美國機場近來發生有...

閱讀詳情 »

台北市政府表示,因為確診者曾在北市4處公共場所待了比較長的時間,甚至用餐,北市府目前已經發送1542筆細胞簡訊,包括Kitchen 66 廚房30筆、有間火鍋416筆、皇池溫泉1017筆、潮肉壽喜燒79筆,呼籲在此時段或之後到訪的所有民眾,可盡快到台北市7家醫院做採檢 。​ ​...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 諮詢專家/莊昕悅營養師小惠近半年來月經週期都不太規則,有時甚至一年僅來三到四次,體重也持續增加。小惠原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太大、身體太累的緣故造成。在年度身體健康檢查中發現,自己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polycystic ovary syndr...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二級警戒延長,不升級!在Omicron入侵社區,本土疫情再起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宣布,1月25日至2月7日國內仍維持第二級疫情警戒標準,不過,同步調整有6大項加嚴規定,包括賣場、超市、市場加強人流管制及不開放試吃;餐飮場所如果未嚴格落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