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醫療級穿戴式裝置 可預知疾病能保命

醫療級穿戴式裝置 可預知疾病能保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獨立微電子研發機構愛美科(imec),透過半導體技術研發生物晶片,開發醫療等級穿戴式裝置,可以準確紀錄各項生理指數,並透過雲端資料庫分析,預測個人可能發生的疾病及時間,防患於未然,跳脫時下流行的穿戴式裝置只能測心跳、計算消耗卡路里、偵測睡眠品質的範疇。
imec是全球最大的獨立微電子研發機構,透過政府及企業資源共同分擔研究經費,研發最新技術,並將研究成果提供給有興趣的廠商,各廠商依據參與程度獲得專利,進而自行研發製造產品。曾經參與的合作夥伴,包括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被喻為是高科技背後最重要的腦袋。
如今,imec跨足醫學健康產業,imec總裁兼首席執行官Luc Van den hove指出,以往民眾接受健康檢查時,必須親自到醫療院所,根據檢查項目不同,需要等待數小時,甚至多達數天的時間,才能使用各種專業儀器進行檢測的資料,如今可透過半導體技術將巨型資料微小化,長期追蹤,是醫療界全新的發展領域。
Luc舉例,利用半導體技術植入智慧型手機、手錶、手環或項圈等穿戴式裝置,就能每天24小時無時無刻記錄個人的各項生理指數,包括心跳速率、血壓、血糖、血液、尿液等,不受時空限制,長時間的追蹤數據,不但增加資料的準確度,同時提升醫師診斷的正確性。
目前市面上已有許多穿戴式裝置,但不僅提供的資訊有限,記錄各項生理指數準確度也不足,市面上缺少醫療等級的穿戴式裝置,imec利用研發的生物晶片,記錄的各項數據都具有醫療等級,經由雲端建立個人健康資料庫,則可進一步分析身體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可能發生哪些狀況,進而預測可能發生的疾病,以及即將發生的時間,民眾就能提早預防。
Luc強調,穿戴式裝置記錄的各項生理指數,都必須為醫療等級才有醫療上的實質意義,而裝置最好能夠多點感測,並兼具低耗能、舒適度等方面,民眾才能長久配戴,達到自主健康管理的目的,不用等到生病才就醫,也能降低醫院的人力負荷,提升醫療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14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這幾天,反服貿學生運動鬧得沸沸揚揚,不只佔領了立法院,部份學生及群眾更是擅自闖入行政院,引來警察強制驅離行動,更升高了衝突,使這場和平抗爭持續發燒。某些民眾雖然不在現場,但看到衝突與流血的新聞畫面,仍會有些不好的聯想、甚至可能引發一些情緒反應,也就是所謂的「急性壓力疾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隨著年紀增長,許多長輩的肌力、關節活動力逐漸下降,一不小心,走路很容易跌倒;台北市立大學體育與健康學系主任曾裕華利用簡單的彈力帶,設計一套7式的「居家防跌操」,可強化長者的健康體能,達到預防跌倒,以及自我照護能力等效用。第一式,兩手平舉並緊握彈力帶,往外伸展,反覆10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相信許多民眾都有早上起床時,脖子落枕的經驗!其實,落枕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往往因睡眠時頭部姿勢不良而發病,又可稱為「失枕」;好發於青壯年,以冬、春兩季最多。不過,中醫師指出,落枕並非都是在睡眠後發病,尤其是久坐不動的上班族,長時間固定在電腦前,肩膀常常不自主的用力,長時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