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臥床情緒低落 心理復健可掃陰霾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許多長期臥床的患者,因肢體障礙無法行動,長期下來容易出現害怕成為家人負擔等低落情緒,嚴重時恐會造成自殺或攻擊行為;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指出,其實進一步了解原因後,對症下藥,透過心理復健及配合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情況。

以車禍或腦傷等患者為例,包括心理衝擊、控制情緒或認知功能的腦部區域受損等,都應考慮會造成患者情緒失能的原因;高霈馨醫師表示,其實這些臥床的患者,多因身體功能失常導致的失落情緒,除了接受心理復健,身邊的家人朋友應多給予關懷和鼓勵,陪患者度過低潮難關。

醫師高霈馨進一步說明,在心理復健上,包括善用輔具、維持病前的興趣、多與社會互動,以及規劃適合的復健計畫等,都能幫助患者走出情緒的陰霾;另外,家屬也可多與患者談談家裡發生的事情或時事新聞,讓患者維持參與感,對生命保持熱度。

若患者無法言語,可以透過電腦打字或眨眼動作、面部表情等,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情緒;高霈馨提醒,只要懂得利用資源,對醫療有正確的認知,多點鼓勵和協助,就能幫助患者轉個念頭,維持正常的生活機能。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927

相關推薦

很多人願意把月經叫做「大姨媽」,聽起來就很親切,畢竟她每個月都會來一次。   大多數時候她能跟人和睦相處,但有時她也會讓人很不舒服,特別是痛經,那酸爽又無奈的感覺一分鐘都嫌多!   也許很多人想過,如果能早點擺脫「大姨媽」該有多自在。   但其實「大姨媽」還是有很多用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常看到一些老人家會出現不自主的手抖動現象,甚至有些年輕人也會有不自主的手部抖動情形發生,通常會連想到是否有巴金森氏病;不過,除了巴金森氏病之外,巴金森病也會出現有手部不自主的抖動,還有中風或是藥物影響,也都可能會有手抖的症狀。 巴金森氏病≠巴金森病 原來不自主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70歲有高血壓病史的余姓老翁,早晨起床上廁所時突然無力起身,家人發現後趕緊送至童綜合醫院急診室。老翁到院時血壓飆高到220/130(mg/dl),右側肢體無力、講不出話,立即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老翁腦中有6公分左右的血塊,確診老翁是出血性腦中風,緊急安排神經外科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52歲李先生是科技公司主管,經常飲食不正常,應酬、宵夜樣樣來,常感到頭暈、頭痛,因為感冒到附近診所就醫,診所醫師幫他做了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結果竟然血壓、三酸甘油酯等都超標,腰圍也超過90公分,有腹部肥胖。在家人的陪伴下服用藥物、注意飲食、規律運動,最近健康已經慢慢恢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