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關於過敏,你知道的都對嗎?專家破解七大過敏謠言

關於過敏,你知道的都對嗎?專家破解七大過敏謠言

我對牛奶過敏”,“我對麩質過敏”……在能放心吃的東西本就越來越少的今天,關於“過敏”的種種傳言更讓人提心吊膽。這些傳言始於以往錯誤的醫學認識和大眾的曲解,盛於媒體和網絡的過分渲染,最終對人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隨著研究的不斷進步,許多早前的醫學認識已經被證明是不正確的。”美國過敏、哮喘及免疫學學院(ACAAI)成員、過敏症專家大衛·斯圖克斯(David Stukus)指出:“很不幸,一些這樣的錯誤認識目前依然在互聯網上流傳。而在網上尋求衛生知識的網民高達72%。”

在ACAAI年會上,斯圖克斯博士簡要列舉了7大過敏謠言:

1.“我對人造染料過敏。”

關於過敏,你知道的都對嗎?專家破解七大過敏謠言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過敏症與接觸人造染料之間存在相關關係。人造染料會否對兒童行為變化造成影響目前仍備受爭議。不過,染料的確可能導致慢性蕁麻疹和哮喘。

2.“我對雞蛋過敏,所以不能打疫苗。”

關於過敏,你知道的都對嗎?專家破解七大過敏謠言
流感、黃熱病和狂犬病等疾病的疫苗確實需要用雞胚來接種病毒。然而現在,即使是對對雞蛋過敏的人群來說,注射流感疫苗也同樣是安全的。而且接種流感疫苗能夠防止嚴重的疾病發生。

3.“家用血液測試能夠檢測你的所有過敏原。”

事實上,這些測試也許能夠判斷你對某些物質的敏感程度,但即使你對特定的致敏原比較敏感,比如對牛奶敏感,也不表示你就是對它們過敏。這種居家式的篩選測試其實並不可靠,經常讓使用者產生誤會、對診斷結果感到困惑甚至因此而進行毫不必要的挑食。

4.“在孩子一歲前都不要給他們餵高致敏性的食物。”

關於過敏,你知道的都對嗎?專家破解七大過敏謠言
這種觀點並沒有得到科學支持。對於大多數兒童而言,在4~6個月大之後就沒有必要規避高致敏性食物。新的研究證據表明,相對較早地引入高致敏性的食物可能提高兒童對這些食物的耐受性。

5.“我對貓狗過敏,但可以養低致敏性的品種。”

關於過敏,你知道的都對嗎?專家破解七大過敏謠言
的確有一些貓狗品種會給過敏者帶來更嚴重的問題。然而很不巧,世界上並沒有真正低致敏性的貓狗。它們的過敏原存在於唾液、皮脂腺和肛門周邊腺體中,所以人們也並不是對貓或狗的毛過敏。

6.“我對貝類過敏,所以不能做碘成像。”

關於過敏,你知道的都對嗎?專家破解七大過敏謠言
放射科和心臟科醫生經常會利用碘造影劑優化CT掃描效果。由於貝類富含碘,以前許多醫師會將造影反應與對貝類的過敏反應聯繫起來。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對貝類過敏並不會影響碘造影反應。事實上,人們對貝類過敏也並不是因為碘。

7.“我不能吃麵包,我對過敏。”

關於過敏,你知道的都對嗎?專家破解七大過敏謠言

通常情況下,你只是對麩質不耐受。只有極少極少的個體會對真的麩質過敏。然而,很多人會在沒有醫學意見的情況下自己給自己打上“對麩質過敏”的標籤,並避免進食麩質。事實上,小麥等含麩質的食物更容易引起的症狀只是不耐受,而非基於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

讀者也許會關心,經由大眾媒體網站廣泛傳播的信息那麼多,怎麼才知道哪些應該相信,哪些不該相信呢?很簡單,在過敏的問題上,如果自己拿捏不准,就不要自己妄下定論,果斷去諮詢專業意見吧。 “如果你覺得自己對某些東西過敏,你應該去找一個經過認證的過敏症專家進行恰當地評估、檢查、診斷並進行治療。”斯圖克斯博士說:“誤診和不恰當的處理可能是危險的。”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大腸癌連續6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近萬人罹患大腸癌,而長期便祕容易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營養師建議,日常飲食可適量攝取益生源的食物,例如五穀根莖類、水果蔬菜類,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寡糖,可幫助腸道有益菌生長。馬偕醫院營養課臨床組長趙強表示,當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徐書蘋報導)南瓜富含多種植物生化素,具有抗氧化、預防白內障和黃斑部病變的功效,甚至還能預防癌症!但是,成大醫院營養部鄭惠華營養師表示,南瓜中的鉀離子較為豐富,建議腎功能異常的病患減少攝取量,避免腎臟負擔過大。南瓜屬全穀根莖類,其中含有多種植化素:beta蘿蔔素、玉米黃質、葉黃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一名兩個月大男嬰,平常喝配方奶為主,食慾佳、活動力良好,但某天家長在換尿布時,發現寶寶大便帶有血絲,還有腹脹的情形發生;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寶寶有輕度貧血狀況,以及血中嗜酸性白血球稍高,研判男童是牛奶蛋白過敏所引起的腸炎。醫師建議家長停止餵食原先喝的配方奶,改成高度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陽痿原本是年紀愈大發生的比例愈高;不過,泌尿科醫師發現,勃起功能障礙,連20歲初頭的男大學生也跑不掉。原來這名男大生有糖尿病,因為糖尿病造成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進而影響海綿體血管壁平滑肌放鬆,才導致他出現陽痿。 收治這名男大生的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陳煜醫師表示,這名21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