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震驚!千萬不要隨便掏耳朵,30歲男子就是這樣後悔一生的!

震驚!千萬不要隨便掏耳朵,30歲男子就是這樣後悔一生的!

某醫院耳鼻喉科門診來了位30多歲的男子,他說近幾個月來覺得左耳朵聽聲音越來越不清楚,感覺裡面像堵了一團棉花。

醫生檢查發現他的左耳內長滿了乳頭狀瘤,從裡到外把耳道堵得死死的,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他聽力下降。

耳道乳頭狀瘤是病毒感染引起,開始時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較多,就會使其惡變,越長越多最終堵塞耳道。

震驚!千萬不要隨便掏耳朵,30歲男子就是這樣後悔一生的!

在各種致其惡變的因素中,掏耳朵是最多最直接的,詢問病史可以發現,此類病人往往有掏耳朵的經歷。那位30多歲的男子就經常讓理髮師給他掏耳朵,並視之為一種享受。

殊不知沒經過消毒的公用掏耳工具不僅能傳播引起耳道乳頭狀瘤的病毒,還能刺激其惡變。

震驚!千萬不要隨便掏耳朵,30歲男子就是這樣後悔一生的!

不要隨便掏耳朵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拿一些諸如火柴棒、小髮夾之類的東西掏耳屎,並說為了舒服。其實,這樣做害處很多,輕則導致耳道發炎,重則能使聽力減退甚至喪失。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我們人體的外耳道皮膚比較薄,與軟骨膜連接比較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

耳屎,醫學上叫盯聹,是外耳道耵聹腺的分泌物,對外耳道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耵聹過多卻會堵塞外耳道,影響聽力,有時還會刺激外耳道,使耳道發癢。

所以,耳屎過多就應把它掏出來。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當,最易造成外耳道損傷感染而成癤腫,引起耳部疼痛,嚴重者可致聽力減退。

震驚!千萬不要隨便掏耳朵,30歲男子就是這樣後悔一生的!

常掏耳朵還可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有利於細菌生長,導致耳道奇癢、流黃水。外耳道皮膚長期慢性充血,還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耳屎反而會更多。

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膚鱗狀細胞或基層細胞增殖,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同時,還容易將黴菌帶進外耳道,使耳道奇癢難忍。

如果黴菌生長在鼓膜上,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鼓膜是一層厚約0.1毫米的薄膜,如果用尖銳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會將鼓膜刺傷甚至穿孔,嚴重的會造成耳聾。耳屎多了,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用脫脂棉捲成棉簽兒,輕輕地把耳屎清理出來。如果耳屎太多難以掏出,可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耳屎積聚較多時,會引起耳癢及堵塞感,因此應掏出來。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時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有人用手指甲、發卡挖耳匙甚至鐵簽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膚,導致外耳道發炎、腫脹以及劇痛。即使掏耳時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習慣,頻繁掏耳,也會引起肉眼難以看見的隱性破損導致感染。一般細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藥後會很快好轉,但如果誘發黴菌感染,則耳內瘙癢劇烈,會使人坐立不安。

另外,如果不小心刺傷耳膜,則可引起聽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復聽力有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因此,嚴格來講,不要自己掏耳朵。但由於「耳蟬」生成速度比較快,特別是那些腺體分泌旺盛、俗稱「油耳」生成速度更快,專門到醫院掏耳太麻煩,也不太現實。

如何正確掏耳朵?

可以自己掏耳,但應做到如下兩點:

1、選擇掏耳工具

最好用棉棍,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則耵聹可自行出來;儘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

2、掏耳頻率

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週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自己情況掌握。

震驚!千萬不要隨便掏耳朵,30歲男子就是這樣後悔一生的!

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則可能形成耵聹栓塞,這時,自己就很難掏出來了,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後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經常掏耳朵對健康是有害的

1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

掏耳朵時如果耳屎堅硬或比較多,容易把皮膚劃傷,細菌便會趁機進入傷口引發感染。

或因來回搔刮,把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引發炎症、流水,嚴重者發生外耳道癤腫。

震驚!千萬不要隨便掏耳朵,30歲男子就是這樣後悔一生的!

2耳屎越掏越多。

由於經常刺激外耳道皮膚,使皮膚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積嚴重。也就是說,耳屎越掏越多。

3引發病症。

經常掏耳朵刺激鼓膜發生慢性炎症,鼓膜發紅、變厚,外耳道也會流出少量膿液。

所以,不要太頻繁地掏耳朵。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徐書蘋報導)胰臟移植是台灣目前最可靠、也是永久治癒第一型糖尿病最好的方法,健保署已於2008年1月1日將胰臟移植例為常規手術,並予以健保給付;根據臺北榮總胰臟移植團隊統計,手術成功率達96%,日前也已成功完成第100例胰臟移植手術。沒有胰臟或胰臟功能重度障礙的糖尿病患者,需終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許多老年人都會面臨骨質疏鬆症問題,造成骨折機率提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區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修安表示,從中醫角度而言,骨質疏鬆和筋骨相關,當中又以肝、腎主導筋骨,因此中醫治療上,首重調理肝腎。生活上,則可以適度曬太陽、維持標準體態和保持營養均衡等,能有助改善骨質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近年來由於歐美私密處除毛的興起,台灣也開始流行。國泰綜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陰毛有隔絕細菌的作用,可降低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風險,因此不建議國人將私處完全除毛。人體私密處的陰毛具有緩衝作用,可隔絕私密處直接就接觸細菌,若沒有陰毛,穿衣服時容易因摩擦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體重將近100公斤的小慧(化名),今年才25歲,但在20歲那年被診斷出有糖尿病。在醫師建議下,進行胃切除減重手術,小慧成功甩掉30公斤,也不再需要服藥和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尹文耀醫師表示,肥胖會帶來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高風險,中風和糖尿病的機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