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的人都沒收到!

 

你知道嗎?不僅人可能得癌,食物體內也可能產生「癌細胞」。這樣的食物不但會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人吃後還會增加患癌風險。


下面帶大家學會識別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

發黃發褐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發黃發褐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紅燒肉、烙餅等

解讀: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經過120℃以上高溫烹製後,顏色會發黃發褐,同時釋放出誘人的香氣,這個反應叫美拉德反應。比如紅燒肉、烤鴨、烤麵包、烙餅、油炸食物……各種烹調後顏色變深發褐的處理,幾乎都促進美拉德反應。國際公認的致癌物丙烯醯胺是這個反應的一個產物,一般來說,食物加熱後顏色越深重,香味越濃郁,丙烯醯胺含量也會越高。因此,饅頭片、麵包片不要烤到太黃的程度,儘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的薯類製品,如炸薯片等。

有哈喇味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有哈喇味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食用油、堅果等

解讀:在紫外線、氧氣和水分的影響下,食用油、堅果等食物中的脂肪會發生氧化,生成小分子的醛類、酮類等威脅身體健康的物質,同時產生一股又苦又麻、刺鼻難聞的味道,俗稱「哈喇味」。吃了有哈喇味的食品,可能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長期食用還可能誘發癌症。容易發生此類變質的食物還有點心、油炸食品等。油炸食品和含油多的食品最好密封低溫保存,並且避免存放時間過長。食用油應該裝進密閉的容器中,放在避光、陰涼的地方,並且新油和舊油儘量不要混在一起,因為油脂的氧化會「傳染」。

有氨水味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有氨水味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醃肉、海米等

解讀:沒幹透的蝦皮、海米,因為蛋白質含量高,特別容易滋生細菌。在儲存過程中,蛋白質經過微生物的作用,先變成肽和氨基酸,再分解成低級胺和氨氣,導致食物有氨水味。低級胺不僅有一定毒性,還非常容易和水產品中少量的亞硝酸鹽結合,形成強致癌物———亞硝胺。這類物質是促進食管癌和胃癌發病的重要化學因素。容易發生此類變質的食物還有醃魚、醃肉、魷魚絲、乾貝、魚幹等。蝦皮、海米等食物出現異味要堅決扔掉,即便水洗後,也不能放心吃。這類食物應該密封後放入冰箱,並且不要久存。

變焦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變焦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炸魚、燒烤等

解讀: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熱超過200℃後會產生致癌物———雜環胺。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一般來說,加熱溫度越高、時間越長、食物水分含量越少,產生的雜環胺越多。特別是變焦的魚、肉類食品,不僅含有大量雜環胺,同時還有苯並芘、丙烯醯胺等其他致癌物。在外就餐,少吃燒烤、炸魚等食物。家庭中儘量避免油炸和熏烤等烹調方式,用炒菜、烤箱烤制和水煎來替代。如果一定要吃熏烤和油炸食品,應該搭配綠葉菜和豆類、粗糧一起吃。

發黴發苦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發黴發苦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花生、瓜子等

解讀:受黴菌污染的食物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常會發黴變質,產生毒素,比如黃麴黴毒素,它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在自然界所有物質中毒性名列第一。黃麴黴菌最喜歡在果仁和含油的種子內生長,尤其在花生等堅果中多見。此外,容易發黴的食物還有玉米、大米、大麥、小麥等糧食。當發現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穀物表面上長有黃綠色黴菌或破損、皺縮、變色時,應該丟棄。存放堅果和糧食一定要保持通風,以防黴菌生長。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根據衛褔部癌登報告,卵巢癌已超越子宮頸癌,躍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7名。卵巢癌因無篩檢工具,在台灣,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新竹馬偕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幸治表示,精準治療是癌症治療的趨勢,例如BRCA1、2基因突變的晚期患者,在接受含鉑類化學治療有反應之後,可以申請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職業運動員容易有運動傷害,但其實職業音樂家也會有,只要是長時間、高重複性的固定某些姿勢,都有可能造成傷害。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同時也是土城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的林杏青提到,小提琴家和中提琴家經常有下頜、背、頸、肩膀和手部神經或肌肉骨骼關節疾病,由於長時間坐著或攜帶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出門上妝已成為許多女性的必備功課,尤其是在娛樂圈女明星現身說法下,許多愛漂亮的輕熟女或熟女,連出門倒垃圾都一定會化妝,絕不讓「真面目」曝光,似乎是21世紀美女們極力保護的珍寶。洗臉次數跟清潔無直接關係 洗乾淨是重點到底應該怎麼清潔,才是正確的方法?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不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忍不住三不五時就查看手機訊息嗎?或每天都忙著追蹤親友的IG、FB呢?小心可能一不注意就引起社交焦慮症而不自知!根據2020年8月《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研究指出,若擔心別人在開心的時候你不在場,就屬於社交焦慮症,又稱為錯失恐懼症,又與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高度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