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養好胃,身體自然變年輕!-內容連載

前言

 

養好胃,

身體自然變年輕!

 

想要年輕不老,不能只顧外表,不顧裡子,尤其腸胃健康主宰人體的營養供應,若消化吸收

力弱,免疫力下降,氣色自然不好,想要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現在開始關心「胃」的健康!

 

很多人都有胃痛、胃脹的毛病,尤其從事業務工作的人,常在外應酬、聚餐,容易吃得太多、太撐,都容易讓胃不舒服,所以醫院永遠少不了胃腸不適的急診病患。不過,胃不好的人多半認為胃部不適只是小毛病,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常得過且過,吞幾顆胃藥、胃乳片或是躺著休息一下就會好,事實上,都輕忽了胃部求救的警訊。

 

胃腸健康的人

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

 

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說明,自我檢測胃是否健康的方法不難,三餐有胃口、有食慾,消化吸收好,體重沒有明顯變化,排泄也很正常,表示消化系統很健康。如果有食慾不佳、吃不下東西,胃部脹氣,心窩灼熱,上腹部疼痛,半年內體重增減10%以上(沒有刻意減重),排泄功能不順(不論是1天排便多於3次,或3天沒有排便,甚至大便質地不佳)等狀況,都有可能是胃不好的徵兆。

 

首創新谷式大腸內視鏡插入法,為胃腸內視鏡學先驅的新谷弘實(ShinyaHiromi)醫師曾說過,人的年齡有3種,出生年齡、心理年齡及腸相年齡,從內視鏡即可看出一個人的胃腸黏膜狀態。健康的人,胃腸的外觀非常良好,腸相難看的人,表示腸道很髒、有糜爛現象,健康情況不佳。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級醫師陳邦基認同腸相年齡的說法,表示:「胃腸健康的人,消化吸收良好,營養能夠供應全身,人會慢老,甚至比身分證上的實際年齡來得年輕。」

 

國人常忽略胃痛

忍到受不了才就診延誤治療

 

腸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位置約在人體肚臍以上的左上腹,胸部肋骨以下。胃有貯藏、攪拌及消化、排空功能,將吃進胃裡面的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再將大分子食物分解成小分子。腸有吸收、排泄、分泌、免疫功能,皆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

 

從胃部結構來看,吳明賢醫師指出,國人最常見的胃病包括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及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對於胃病的治療,陳邦基醫師觀察到國人習慣到藥局買藥改善病情,常忍到承受不了時才到醫院就診,從門診的人數比例來看,可了解目前胃疾的比例:

  1. 胃食道逆流:100位患者中約有20位。
  2. 消化不良:100位患者中約有10位。
  3. 消化性潰瘍:包含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100位患者中約有5位。
  4. 其他胃疾:包含慢性胃炎、胃癌等。

4大警訊

需要持續注意

 

很多人都有胃部不適的經驗,到底何時要立即就醫?吳明賢醫師表示,如果胃疾合併血壓、心跳、體溫的變化,像噁心嘔吐時會出現心悸、流冷汗、血壓飆高等症狀,最好盡速就醫治療。若有以下症狀,也請注意程度是否惡化。

 

症狀1食慾不振

 

胃口變差,吃不下東西,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多數人直接認為與胃腸毛病有關聯,然而,食慾變差的原因很多,從情緒性的因素到其他器官的疼痛、發炎、癌症都有可能讓食慾變差。

 

小提醒情緒影響胃口很常見,若情緒恢復以後,仍有吃不下東西,且長達1~2週的情況,最好就醫檢查,以釐清原因。

 

症狀2胃脹氣

 

是指氣體積聚在胃部,引起脹脹的不適感。陳邦基醫師表示,有時會與下腹部的腸脹氣混淆,所以要先確認是哪一個部位。分辨關鍵是以肚臍為分割點,肚臍以上的上腹部脹氣是「胃脹氣」,肚臍以下的下腹部脹氣是「腸脹氣」。

胃脹氣原因很多,很可能是吃了易產氣的食物,或吃飯太快、吃了太油膩的食物引起,還有些人是乳糖不耐症或大腸激躁症所致。吳明賢醫師指出,脹氣也有可能是腹部積水或肥胖油脂造成,務必要先了解原因。

 

小提醒:胃脹氣可能是偶發,有時會持續一週以上,若嚴重影響到飲食、睡眠,就必須就醫看診。

 

症狀3噁心與嘔吐

 

噁心是一種將要嘔吐的不適感,而嘔吐,是上腹部要用力將胃裡面的東西從嘴中噴出來,經常是不自主的一種動作,且會伴隨噁心感。吳明賢醫師表示,胃腸功能不好時,通常伴隨噁

心嘔吐的症狀,但仍然常見於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像糖尿病、尿毒症、神經性疾病、中樞不平衡的眩暈,甚至腦瘤、肝膽發炎都會出現噁心與嘔吐症狀。

 

小提醒:噁心與嘔吐原因很多,若持續進行,甚至愈來愈嚴重,像嘔吐且發燒超過48小時、嘔吐物含有鮮血、深咖啡色內容物時,就必須立即就醫治療。

 

症狀4腹部疼痛

 

腹部疼痛不見得都是胃的問題,陳邦基醫師表示,臨床經驗中,很多民眾會將上腹痛的胃痛與下腹部的疼痛混淆,必須先釐清疼痛位置,胃痛是指肚臍以上、胸骨以下的位置疼痛。確定胃部疼痛後,還必須記錄疼痛時間及頻率,是餓了會痛,還是吃飽後會痛,或是晚上睡覺後痛到醒?以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

 

★小提醒:每個人對腹部疼痛都有主觀的認定,描述上也有不同,所以會有悶痛、刺痛、痙攣痛、脹痛、絞痛、抽痛等痛法,若是疼痛頻繁及持續進行,甚至痛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時,絕不可拖延,應盡速就醫。……(採訪整理/梁雲芳、楊育浩)

相關推薦

前陣子防疫悶壞了嗎?是不是要來一波報復性運動呢?順著運動熱潮,許多業者都推出強化蛋白質的餐點,最近也有知名的便利商店和運動營養師一同推出了「蛋白纖食餐」,除了標榜補充蛋白質以外,也添加了富含膳食纖維的超級大麥。 先前好食課也介紹過超級大麥,而這次好食課就來分析一下這次便利商店的蛋白纖食餐,適不適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入境台灣是否全面普篩?今(20)日媒體指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選定20個高危險國家與地區,入境民眾全面核酸檢驗(PCR),類似目前菲律賓模式,然午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立刻出面駁斥,現在針對高風險國家,沒有任何普篩計畫,也沒有具體方案,目前菲律賓入境普篩都不排除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食藥署8月10日公告tramadol成分類嗎啡類止痛藥品,禁止使用於發生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今(20)日疼痛醫學會與腎臟醫學會回應,食藥署公告一出,恐怕讓醫生不敢使用tramadol成分藥物,改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反而增加腸胃與腎臟疾病風險,食藥署則說公告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面對國人睡眠障礙的困擾,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主任解析睡眠障礙,並就睡眠障礙臨床案例,告訴大家如何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及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