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7成女性便祕 恐增大腸癌風險

7成女性便祕 恐增大腸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便祕需要就醫治療嗎?最新調查發現,國內7成女常便秘,其中高達8成女性發生便祕不會就醫,5成認為不需就醫,而自行購買瀉劑、浣腸,甚至利用偏方改善。醫師指出,使用不正確的方式改善便祕,可能傷害腸胃功能,長期濫用瀉劑更會造成大腸黏膜發炎、腸平滑肌萎縮,建議就醫找出病因,以免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去年5月,針對國內30至59歲女性,共520名,進行「便祕就醫調查」,結果發現,近7成女性有便祕困擾,但高達8成不會就醫改善。另外,有5成認為不需就醫,其中3成使用偏方,包括喝黑棗汁、喝蜂蜜水,甚至會吃過期食物迫使身體排便;2成自行購買瀉劑、浣腸,或使用大腸水療改善。

調查也發現,7成有便祕困擾的女性,每人平均嘗試3.5種方法自我解便,試過5種以上方法者,更超過2成,近6認為症狀持續7天以上才需就醫,更有1成4的人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才會想尋求醫師協助。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消化內科醫師林肇堂指出,民眾常以為便祕只是小毛病,通常會先自行嘗試各種偏方,如果沒辦法緩解才會使用瀉劑,以為讓身體可以排便問題就已解決,其實便祕成因複雜,可能伴隨痔瘡、腸打結、肛裂,甚至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胡亂使用偏方、瀉劑,便祕問題恐更嚴重。林肇堂強調,未經醫師指示自行使用瀉劑、灌腸,長期濫用會無法自行排便,更可能引發大腸黏膜發炎、腸平滑肌萎縮,傷害腸道蠕動功能,變成慢性腹瀉。

目前治療便祕以瀉劑為主,當使用瀉劑無效者,醫師通常施以灌腸,甚至考慮手術截短腸道。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明賢建議,針對瀉劑無效的慢性便祕女性患者,可考慮使用衛福部核准口服便祕治療藥物,能夠促進腸道自然蠕動功能,改善便祕問題。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564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剛出月子中心還沒滿月的寶寶,因為容易哭鬧爸爸媽媽難以安撫,帶來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就醫,經過急診室兒科醫師透過糞便檢查發現是輪狀病毒感染,拉肚子與輕微腹脹讓寶寶感到不適,才會哭鬧不休。 「輪狀病毒」恐脫水 出現「抽蓄」儘速送醫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陳政宇醫師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017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全球首個細胞免疫療法-CAR-T,用以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此開創性癌症治療將全球醫學進展推進下一里程碑,為難治與復發型的血液性癌症患者帶來一線生機,並且開啟再生醫療的新紀元。 半數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世衛組織於4月5日發布的每週新冠流行病學報告,表示正在追蹤XE重組體,但是目前仍視作為 Omicron變異株的分支。姜冠宇醫師表示,初步估計,XE比BA.2具有1.1的社區增長率優勢,也就是多出10%的傳播速度。這意味著XE比其他亞種更具傳染性。 除了英國 XE在印度、中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近來校園群聚頻傳,因兒童無疫苗防護,不少家長憂心自己的孩子身處染疫風險,希望能儘速推動兒童施打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國際間皆觀察到新冠病毒株在兒童體內活動力較低的現象,因此有些專家、學者認為,病毒對兒童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