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堅定信念:肝病世界權威陳定信的人生志業》

《堅定信念:肝病世界權威陳定信的人生志業》精采試閱

 【資料出處: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藍麗娟】

   儘管兩人的小鼠免疫研究的實驗遲未成功,陳定信對免疫學仍有著濃厚興趣。有一天,他閱讀「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傳記,如石破天驚般,赫然發現巴斯德就是催生疫苗理論,以疫苗拯救人類的偉大科學家;而且,其創見推翻主流權威,屢敗屢戰的精神令他大呼不可思議。

 

最早使巴斯德得到疫苗觀念的是雞霍亂(chicken cholera)。

 

當時,西方醫學已知細菌可以培養。巴斯德假設,如果改變培養細菌的環境,比如酸鹼度、溫度等,或許能培養出毒性較低的細菌;也就是說,感染後不會致病,但會有抵抗力,有可能做為疫苗,來預防疾病。

 

   於是,巴斯德請助手張伯倫(Charles Chamberland)培養雞霍亂的細菌,改變其培養環境以減低毒性。有一次張伯倫去度假,兩星期後回到實驗室,把這些「過期」的細菌施打到健康的雞隻上,一段時間之後,再以有毒性的細菌來感染雞隻,結果,這些雞並不會感染細菌;不同的是,沒有先注射過期細菌的雞隻卻全數罹病。「就像先穿防彈衣,再以子彈攻擊它,」陳定信形容,就這樣,巴斯德首創疫苗的理論與觀念。

 

   當時,狂犬病在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大陸相當猖獗,尤其歐陸為數甚多的野狼一旦感染狂犬病,就會攻擊人類;可怕的是,一旦發病,無一能存活。

 

對於狂犬病,巴斯德也苦思對策。

 

由於狂犬病的病原體並不是細菌,當時根本無法培養。所以巴斯德自狂犬的口水取得病原體,施打入兔隻,待兔子感染狂犬病,再取兔子脊髓中樞神經的組織,以乾燥處理來減低毒性,再注射到狗隻,結果,狗隻並未發病;以後再施打病原體也不會發病,這表示狗隻免疫了。因此,便以此法製成抗狂犬病的疫苗。

 

西元一八八五年,九歲的梅斯得(Joseph Meister)遭狂犬咬傷,其母懇求巴斯德為梅斯得注射抗狂犬病疫苗。巴斯德左右為難,因為此一製劑從未使用於人類,而且巴斯德本身也不是醫師;苦思良久,巴斯德最終仍為梅斯得注射。奇妙的是,梅斯得沒有染上狂犬病,活了下來。

 

經過巴斯德一次次的努力,疫苗的理論終於在人類身上實現;巴斯德造福了全人類,於是法國在巴黎成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以便繼續研發並紀念其對人類的貢獻。

 

陳定信細讀巴斯德的每個研究與創見,都經過鍥而不捨的準備與實驗;其中,巴斯德的一句名言彷彿暮鼓晨鐘,重重敲進他的腦海:「在觀察的領域中,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Dans les champs de l'observation le hasard nefavorise que les esprits préparés.)

陳定信思索:「有些人會認為,成功是因為運氣好。其實,如果沒有準備,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就算機會來敲門,也一樣會錯過。」他不禁聯想:「蘋果掉下來,被打到頭的人,在全世界多得很,為什麼只有牛頓會想到萬有引力定律?這是因為,牛頓一直在日思夜想,才能頓悟出這個定律。」所以,他覺得當前最重要的事,莫過於認真學習,努力把自己準備好。

從此,陳定信將巴斯德的這句話奉為圭臬,終身實踐。

 

本文出自《堅定信念:肝病世界權威陳定信的人生志業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堅定信念:肝病世界權威陳定信的人生志業》

《堅定信念:肝病世界權威陳定信的人生志業》精采試閱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堅定信念》。

歡迎加入天下讀者俱樂部

 

 

 

相關推薦

名醫西脇俊二的斷糖經驗談3個月瘦17公斤,體脂肪僅8% 我從2009年7月開始,正式展開斷糖飲食和有氧訓練,並在短短3個月內,讓原本患有代謝症候群的自己,變為身高172公分、體重58公斤、體脂肪率8%的身材。當時我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希望體脂肪率能下降至10%以下;結果,成效驚人,瘦了17公斤。後來...

閱讀詳情 »

  每個人剪指甲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歡剪得像三角形一樣尖尖的,有的人喜歡照著手指的弧度剪,有的則偏好越短越好,但這些習慣其實都是錯誤的。其實指甲應該減成四角形,指甲才能順利生長,否則可能會導致甲溝炎,到時候痛起來可是非常折磨人的。   甲溝炎是不分年齡層的,不正確修剪指甲的習慣會...

閱讀詳情 »

在美國廚神大賽賽場上,來了一個盲人女廚師,她手拄著柺狀,眼睛什麼也看不到,評審們不約而同都發出了「哇!」 但是當她開始做菜時,所有人都讚嘆了!她就是越南裔的盲人女廚師克莉絲汀夏 (Christine Ha)!她用視覺以外的各種感官,5分鐘內完成了一道好菜,而且不論刀工還是烹調火候,都不比明...

閱讀詳情 »

我們的鼻孔入口的位置會有一些毛囊,平時會分泌一些分泌物用以潤滑及保護鼻子內部,當分泌物乾燥時,就變成了鼻屎了,倘若所呼吸的空氣不乾淨(如灰塵等),而鼻屎顏色就會呈現深色。有許多經驗告訴我們別太常挖鼻屎,因為無論科學研究還是臨床實踐都證實,挖鼻屎更容易讓人得病。鼻腔位於人體面部的「危險三角」區。一旦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