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鹿亂撞」恐是病 及早篩檢不讓中風找上門

「小鹿亂撞」恐是病 及早篩檢不讓中風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蔡誠報導】心律不整泛指所有心臟節律不正常的情形,包含跳動速率過快、過慢或不規則,而臨床上最常見之心律不整當屬「心房顫動」,且當年齡增長,患病比例也會隨之提升。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心房顫動發生率約3-4%;但80歲以上老人,則約每十位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顫動,比例增至10%左右,挾帶高中風機率不可不防!

中風才知道有心房顫動? 留意平時心跳有無異常

心房顫動成因為心房不規則放電而使其快速、紊亂的顫動,每分鐘甚至會跳動高達300次,導致血液流動狀態不順暢,患者體內血液易淤積形成血栓、血塊,並隨血流跑至身體各處。若血栓跑到腦部血管就會形成中風,因此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較正常人高出5-6倍。可怕的是,心房顫動平時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直到中風送醫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問題。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提醒,民眾可多加留意平時心跳是否出現「漏跳一拍」、「亂跳」等情形;另外,現今市面血壓計多附有偵測脈搏跳動規則與否的功能,民眾在量血壓時,應注意血壓計是否跳出心律不整的警示,如有,應儘速就醫進一步檢查,以利安排妥善治療;而在進行定期成人健檢時,除抽血、X光及其他基礎檢查之外,也可增列心電圖、心律不整檢測等項目,協助達到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心房顫動的目的。

過去心導管治療需透過X光 孩童暴露於輻射風險

此外,孩童也可能有心律不整問題,且多以「心搏過速」,即每分鐘心跳飆破200下來表現,此時孩童可能會感覺到胸悶、心悸或甚至發生呼吸困難、暈厥等情況。

一般臨床上針對4歲以上、體重15公斤以上且無法以藥物妥善控制病情的孩童,會建議採取導管治療。然而,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吳美環教授表示,以傳統電氣燒灼術放置心導管雖可協助改善症狀,但勢必得透過X光透視機來確認導管路徑與放置位置,孩童長期暴露在輻射下,不僅生長板、甲狀腺、性腺發育可能受影響,也有機率增加未來罹癌風險。所幸2016年出現一種新醫療儀器,以沒有輻射線的3D立體定位加超音波導引來取代X光,讓家長不再擔心之餘,也能降低醫護端暴露於輻射的危害。

衛教宣導、篩檢雙管齊下 有效防止中風併發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長期致力於心律不整衛教宣導,期望能藉此加深民眾對心律不整的認知,並提高警覺於不適時立即就醫;另外也與縣市政府合作推動「心房顫動篩檢計畫」,找出社區內潛在患者,以利提升早期治療率,防止嚴重併發症發生。

【延伸閱讀】

兒童心律不整有致命危險 7種狀況一次看懂

心房顫動篩檢找出潛在患者 及早治療預防中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1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冷氣團報到,天氣冷颼颼,高血壓患者應注意保暖、每天定時測量血壓。如果最近持續頭痛、頭暈,吃了降血壓藥,血壓一直降不下來,那麼要小心,很可能是「頑固型高血壓」已經悄悄上身!吃了高血壓藥無效 確診為頑固型高血壓一名六十幾歲患有高血壓的吳姓男子,近來一個多月即使吃了降血壓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心理治療學派眾多!病人躺在躺椅上,對著坐在背後的精神分析師講著自己的困擾,這可能是大家對於精神分析最率先的印象。由於心理治療越來越普及,目前台北市醫開始有了以一週一至二次的基礎分析治療,幫助民眾看清心中的枷鎖,進而能找到解鎖之道。分析治療強調長期個人潛能發展北市聯醫松德...

閱讀詳情 »

落枕是一種很常見的頸椎小面關節症候群。一般人常因為睡姿、枕頭高度或原先已存在的頸椎問題而引發。常見的情形是:一覺醒來,頸部(單側或兩側)出現嚴重的僵緊與疼痛;疼痛範圍甚至會漫延到上背。檢查會發現頸部或上背肌肉有觸痛感,淺層肌肉也會有痙攣、僵硬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有硬塊或條索的形成,劇烈的疼痛幾乎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臺灣,北部、東北部氣溫明顯下降,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要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是有抽菸、肥胖者,曾有中風、心絞痛等,一定要做好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