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我們與惡的距離」:精神病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談「思覺失調症」

【記者周蘭君報導】由公共電視、CATCHPLAY與HBO Asia共同推出的2019年旗艦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近期熱播,這部劇描述在一椿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後,加害者、被害者及其家屬,以及在旁邊的審判者、辯護者、或是牽連者所有人的故事,大多數人都是好人,但在我們之間這世界的混亂卻考驗著我們,此劇也讓大家省思該如何放下藩籬,用同理心和諒解對待彼此。

 

長期致力於職能治療,擔任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的張自強,有感於一般社會民眾仍長期存在著對「思覺失調症」的誤解,在他多年協助社會上生理心理、發展障礙及社會功能上有障礙的人,幫助他們獲得最大的生活獨立性的實務經驗上,他希望協助民眾卸下心中藩籬和偏見,一起來了解一下精神病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就有如善惡之間,往往在於一線之間,多些同理心就可以給這群朋友更多溫暖。

 「我們與惡的距離」:精神病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談「思覺失調症」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張自強

 

正如同一般人會感冒一樣,我們有時候與精神疾病的距離「並不遠」。舉凡士農工商、男女老少、從藍領到白領等,每個人都可能有機會和精神疾病很接近,但也並非有症狀或是情緒控制不佳的人,就是罹患精神病的人。根據衛福部104年統計,台灣一年就診精神科人數逾250萬人,而精神疾病在近年無論是身心障礙證明領取數,或是健保二十餘萬的重大傷病卡人數,成長速度名列前茅,緊追其他慢性病人數,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常見的精神疾病除了憂鬱症外,屬於嚴重的精神疾病中又以「思覺失調症」為大宗,也就是民眾以前所聽過的「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一般盛行率大概約佔千分之三左右。

 

精神疾病被證實是腦部的疾病,但許多精神疾病的成因仍未有革命性的發現,精神疾病也非外界誤以為是遺傳因素為主,或是只發生在「特定的家庭」。我們因為工作壓力也可能會導致憂鬱症;我們因為部分失智症或腦部外傷等病變,也可能會有精神疾病或症狀;若有藥酒癮成癮或物質濫用,也可能導致精神疾病;更有可能因社會心理壓力,比如遭遇重大變故(如:失業、失婚、失親、失戀等),或是遭到霸凌無法調適;甚至是長期生病、突然得到如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是擔任長期照顧者而產生無法負擔的照顧負荷…等,這些社會、心理、環境因素,都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讓精神疾病找上門,而正常與不正常間,其實沒有距離!

 

精神病人最常問的就是:我生了這個病會不會好?我還能結婚嗎?我能回去工作嗎?而家中有了精神病人,也常常被認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而且常充滿了對於病人的不諒解及照顧起來常常倍感挫折的無力感。但若是精神疾病不幸找上你,幸運的是只要搭配適當的醫療與復健,以及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必定能夠戰勝疾病的影響。

 

隨著精神科藥物的改良、各種治療模式的發展、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等,再加上國內外陸續有精神病人康復或成功的例子,包括:曾見過生病十幾年後仍然可以讀完醫學院,當醫師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取得心理學博士的躁鬱症心理師,還有各行各業不為人知的成功個案等。精神病人康復的意義就是學習如何蛻變,讓疾病不再阻礙他們去追尋人生的目標。其實只要有規律門診和穩定服藥控制 ,再加上有了穩定的工作,精神病人也可以很自然的融入這個社會。

 

相關推薦

高齡彈力帶運動 8分鐘輕鬆上手多數年長者的運動就是戶外步行,每天走約1至2公里 這類運動沒有不好,但要讓身體肌肉有實質上的改變,或遠離骨質疏鬆這部分是不足夠 我們需要的是增加肌肉的負重能力,當進行負重訓練時,會促使肌肉與骨頭成長 肌肉跟神經的連接就會變強,也可以強化日常生活的的機能 多數長者會覺得...

閱讀詳情 »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新冠肺炎疫情,不論高峰或趨緩,民眾待在家的時間,都比疫情出現前還要更長。待在家裡,很多民眾是吃吃喝喝,也有民眾誤以為日日加餐加量,強身還能提升免疫力,結果大吃半年以後,竟然變瘦還出現頭暈、想吐、視力模糊等糖尿病症狀。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洪泊儒表示,糖尿病...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台北報導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友治療和照護上的專業服務,更長期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免費借用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7年度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發癌症人數已高達116,131人,相較106年度新增4,447人,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友治療和照護上的專業服務,更長期...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11期已於昨(11)日上午10時起開放預約,7月22日前已接種第一劑AZ疫苗的18歲以上、7月30日前接種第一劑的54歲以上市民將可預約第二劑AZ疫苗。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BNT疫苗開放22至12歲、18歲以上第9類,也提供45歲以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