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氣瘀百病生」月經不順難受孕 中醫月經調週法助好孕

「氣瘀百病生」月經不順難受孕 中醫月經調週法助好孕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歲末年終,即將迎來團圓圍爐的年節,不少新婚夫妻或大齡婦女常常要面對長輩殷殷關切:「你們什麼時候要生?」這對於正在努力中、或已經積極「做人」,肚皮卻仍然沒有動靜的女性而言,無疑在生子的壓力下更霜上加霜。


不孕成因分2大類 氣瘀是主因


一般而言,女性不孕症成因可歸納為外在環境與內在因素2大類,前者包括生活與情緒壓力,包括久坐導致循環不佳、環境中的二手菸、油煙等環境荷爾蒙的危害;後者則因女性骨盆腔、輸卵管沾黏,或子宮內膜異位、閉鎖等,抑或是卵巢問題如多囊性卵巢或卵巢早期衰竭等,再加上內分泌異常,都可能造成不孕的結果。


中醫認為「氣瘀百病生」,氣一旦瘀阻,身體五臟六腑都不順暢,就容易導致不孕問題。麗馨中醫診所院長沈瑞斌醫師表示,常見女性的氣瘀症狀發生在經期前,如頭痛欲裂、胸部脹痛、情緒起伏很大等,中醫也觀察到,婦科問題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土虛衰、無法生血,對於經血、懷孕也會受到影響。


要懷孕飲食吃這些 超夯的生酮飲食反造成不孕


除平日自身應適時紓壓,還可藉由多補充深綠色蔬菜、鐵及鋅,富含膠質的豬腳筋、白木耳,有助脾胃溫養的南瓜、山藥,瘦肉、豆類、堅果、五穀雜糧及海鮮等,多元化且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不應過量也不應有所偏頗。例如因減肥吃過量水果、生菜沙拉或飲精力湯,造成體質寒涼,或是採行只吃肉類的生酮飲食、蛋白質減肥法等,會造成營養失衡,導致不易受孕的體質。


飲食上,中醫治療會針對氣瘀、虛寒或肥胖易形成的痰濕體質進行脾、胃及腎臟的調理,除瓊玉膏和拱辰丹較昂貴的藥材外,阿膠如同豬腳筋和白木耳功效,能補充膠質、益於婦科,可補腎陰。沈瑞斌指出,女性血虛、陰虛,可採用四物湯化裁補血,再添加補氣或阿膠;想活血化瘀兼祛濕,可服用桂枝茯苓丸,有助改善女性痰濕體質、月經不正常。男性則可多吃種子類藥材,如藥食同源的菟絲子、枸杞子、蓮子等,溫和無副作用,或是含五味子的健康食品等,皆有助於增加精蟲活動力和數量。


中醫採「月經調週法」 根據經期調整治療更精準


現代人運動不足、久坐也是導致不孕的因素之一,除飲食和中藥調理,還可藉由中醫腰椎的矯正調整,改善久坐後的腰痠、促進骨盆腔血液循環。或是透過針灸或溫灸調理,如中醫針灸可針對足三里穴、血海穴、三陰交、復溜穴等,調節子宮或卵巢功能。至於居家可使用艾條溫灸肚臍周圍的氣海、關元穴等,以及利用生薑熱水泡腳,都可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暖宮的作用。


通常不孕需先找出原因,若有器質性病變如嚴重沾黏、骨盆腔發炎及子宮內過多腫瘤,可藉由西醫外科手術處理清除,再進行中醫調理。沈瑞斌說明,一般為增加受孕常見採取基礎體溫測量,但往往未能精準掌握排卵期,中醫會採取「月經調週法」,在月經來時進行子宮活血化瘀,經期後注重養血,陰陽轉化時要補腎、疏肝理氣等,根據每個階段進行不同療法,讓經期穩定,排卵期也容易抓準


女人35歲卵巢功能走下坡 想生育要盡早


沈瑞斌曾收治1名42歲女性嘗試做試管嬰兒與中藥調理超過8年,公婆年紀大、先生又是獨子,備受生育的沉重壓力,前來看診後,藉由針灸及溫灸方式解壓,治療不到1年就成功受孕,卸下壓力之餘,產後回診半年後又順利懷上第2胎。


不少女性年輕時都想著先打拚事業,過幾年再來生育,但往往真的想生時卻不如人意。尤其現在很多來尋求不孕治療的女性多半都超過35歲,沈瑞斌提醒,女性在35歲以後的卵巢功能逐漸走下坡,應該趁著2、30歲時,放輕鬆嘗試受孕,就能降低高齡生育遇到的難題。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面對寒流與變種病毒夾擊 超級抗氧化酵素SOD化解危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醫生,我的腳好痛!」王先生一跛一跛的走進診間。「痛風又發作了?」醫師看到老病患露出痛苦的表情,大概就猜到了原因。「我不喝酒、又沒吃海鮮,為何痛風還是會發作啊?」王先生無奈地問。 這是很多痛風病友關心的問題,平時很注重飲食,不菸、不酒、也不吃海鮮,但是尿酸依然偏高,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黎先生是位年輕、身強體健的外籍移工,在一普通的工作日,突然間劇烈頭痛合併右側的肢體癱軟無力,在朋友的陪伴下來到醫院急診室,經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覺腦部異常,確定為頭部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合併急性出血,幸而緊急開刀後順利的康復。急性硬膜下血腫 易造成腦部神經不可逆傷害亞東醫院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雖國內疫情流行程度相較國外緩和,三級警戒時間也較短,但隨居家防疫時間拉長,熟齡族常見三NG行為,恐讓行動力加速丟失!醫師提醒,行動力與骨骼、環節、體力三者高度相關,居家防疫期間,活動、步數大幅減少會直接影響體力和肌肉合成效率,恐導致行動力下降。居家防疫三NG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乳癌是目前國內女性好發第一位的癌症,根據107年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乳癌新確診人數達1萬4千名,雖然乳癌的平均存活率接近9成,但還是有近3成的患者會在治療後的5至10年復發或轉移,且乳癌若越晚發現,復發與轉移風險越高。在台灣的乳癌患者中,荷爾蒙受體(HR)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