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起控糖 安心腎利」 2021世界糖尿病日活動起跑

「疫起控糖 安心腎利」 2021世界糖尿病日活動起跑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2021年適逢胰島素發現100週年,具有相當紀念意義。國際糖尿病聯盟將今年主題定為「ACCESS TO DIABETES CARE」,期能強化大眾對糖尿病疾病預防與照護的重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因此特別與新竹市政府合作,將於11月6日(六)在新竹孔廟盛大舉辦「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並有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及各大醫療院所共同響應參與,邀請民眾一同前往參與。

延緩糖尿病發展進程 避免嚴重併發症!

糖尿病是發生率極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目前全台糖尿病患者以每年16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且受飲食西化影響,高糖、高油飲食也使發病年齡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強調,代謝性疾病危險因子的控制非常重要,如何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共病的發生是國健署一直以來的努力目標。因此,為強化國內糖尿病防治工作,國民健康署於全國22縣市全面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多科別共同照護,有效提升病人的三高控制,以期能預防或減緩心腎相關疾病等併發症。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進一步表示,糖尿病為危害國人健康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希望能透過實際行動提升民眾對糖尿病的認知、增加危險族群篩檢率並延緩糖尿病的發病時間,遵循糖尿病治療指引,結合大數據及新科技以提升糖尿病照護品質,確保每位糖尿病患或高風險族群可以獲得需要的照護。

併發症遍佈全身 提升糖友自我管理概念是關鍵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張恬君秘書長說明,糖尿病併發症可簡單分為「小血管」及「大血管」方面,小血管方面包含視網膜,嚴重恐導致失明,也可能造成腎神經病變;大血管併發症包含心血管、腦血管,若周邊血管發生堵塞,也會引發截肢危機。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董事長也指出,糖友自我管理可分為四大面向:

(一)患者須提升治療配合度,及控糖參與意願。

(二)從日常飲食、運動著手,改善生活型態。

(三)尋求照護團隊協助,包含各大醫療院所衛教室及專業營養師諮詢,或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來協助控糖。

(四)善用血糖監測工具,追蹤病情發展。

防疫不忘控糖! 才是能維持健康的正確之道

今年中遇上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糖尿病患者不僅是染疫的高風險族群,染疫後發生重病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3倍,疾病的控制理應需更加被重視,但臨床上卻出現「未定時追蹤血糖」、「未規律接受胰島素治療」等現象。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更應做好血糖控制,千萬不要因害怕疫情擅自中斷治療,按時回診追蹤、穩定使用藥物並做好自我飲食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定期血糖監測,以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風險。

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點燈在新竹 拉近民眾與疾病的距離

疾病衛教宣導不只靠醫師,也需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公、學會共同戮力合作,才能有效提升患者對疾病的病識感。11月6日國民健康署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新竹市政府衛生局等中央與地方單位攜手,共同辦理「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希望能透過寓教於樂的活動拉近民眾與疾病的距離。

【延伸閱讀】

突然中風、昏迷倒地 「糖尿病」無症狀成隱形殺手

如何遠離傷心西遊記(洗腰子)? 回診「請問糖三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81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長時間站立或行走,甚至是扁平足,很容易就埋下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患者除了會感到明顯足跟疼痛,生活品質與活動力都會受到影響。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運動傷害、體重過重、穿著高跟鞋或是老年人因退化導致脂肪墊的萎縮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炎,必要時可藉由體外震波治療...

閱讀詳情 »

2021.06.08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8日為止,已經有308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年來隨著各類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乾眼症、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越發盛行。因此,使用各類眼用製劑來治療或緩解眼部疾病的機會也隨之上升,為讓民眾正確認識、使用與保存方式,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陳育潁藥師為大家詳細說明。使用前先洗手 同時使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