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王」悄然無息 胰臟癌每年40萬人喪命 

「癌王」悄然無息 胰臟癌每年40萬人喪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胰臟癌初期難發現,八成已是晚期!台灣胰臟醫學會葉大森理事長表示,胰臟癌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陳立宗所長表示,服用精準藥物前,先找到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突變是精準治療的第一步。提醒民眾平時有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與醫師討論基因檢測的可行性,擬定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胰臟癌初期難發現 存活率僅5至10%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發生人數為2,469人,雖未列入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但依據108年國人死因統計表,卻能發現胰臟癌不僅在癌症十大死因中排名第7,死亡人數更是有2,497人,甚至與罹癌人數大致相同,顯示胰臟癌致死率高的特性。葉大森指出,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報告,胰臟癌癒後情況不佳,初期罹患十大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為52%,胰臟癌一直無法突破10%,平均存活少了五倍,存活率的進步有限。

初期症狀不明顯  八成確診已是晚期

葉大森表示,胰臟癌致死率高有兩方面:其一是診斷困難和嚴重病情,其二是腫瘤細胞特性會多處轉移,造成診斷和治療上的困難。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初期多以上腹疼痛、體重減輕、腹瀉、黃疸、背痛為主,由於症狀沒有專一性,以致延緩診斷時機,多數患者確診已是晚期,導致疾病惡化迅速,患者5年存活率難以突破1成。

精準化醫療新利器  疾病惡化風險降5成

有鑒於存活率的進步有限,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目前的治療趨勢。現今精準化藥物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患者體內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突變或缺陷後,給予精準適合的治療處置。

陳立宗分享,過往40年,無法手術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胰臟癌的治療仍以化療為主,但隨著癌症治療走向個人化,已有研究證實約6%具BRCA基因突變的轉移性胰臟癌患者於第一線含鉑化合物的化療後,接續使用精準治療藥物作為維持,則可以降低47%疾病惡化風險。今年主管機關也通過精準治療藥物在這群胰臟癌患者的適應症,讓對抗胰臟癌的道路上多了一項利器。

基因檢測為確診第一步 攸關疾病治療策略擬定

胰臟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如何及早發現以提早治療是當前面臨的課題。如果家族有家族史患者,治療前建議先要做基因檢測,看是否有基因變異的存在。

葉大森提醒,胰臟癌患者好發於60歲左右,若平時出現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建議應盡快就醫接受檢查。若確診罹癌也不要灰心喪志,胰臟癌已經不像過往無藥可用,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基因檢測的可行性,擬定最適合自身的治療策略,方能及早戰勝癌王。

【延伸閱讀】

咳半年不治療 七旬翁呼吸衰竭 醫嘆:就醫太晚

科林響應愛心公益 愛心助聽器讓學習更順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1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打破膽固醇的錯誤3迷思隨著國人對於自身健康的重視與相關健康檢查的普及,在臺灣,「膽固醇」這個名詞大家耳熟能詳,甚至成了大家見面時最常談論的話題之一。大家在網路上、電視節目、許多的健康食品宣傳中,常常聽到不同的說法、甚至互相矛盾的資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氣喘合併鼻竇炎 吸不到氣頻頻送醫!有位45歲的黃先生(化名),多年來飽受氣喘合併鼻竇炎之苦,半夜常睡到一半吸不到氣而睡眠中斷,出門都要戴口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黃先生去年接受完鼻竇炎手術後,以為可以改善症狀,沒想到寒流一來,氣喘頻頻發作,每個月要就醫拿藥。最近半年更因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有位94歲的阿嬤,不僅個性活潑,且喜愛戶外運動,行動更是自如,根本看不出她的年紀,更無法想像她曾因「失能」而過著與輪椅為伍的日子。她在88歲時發生髖骨骨折,經開刀治療後,隔年竟又再度骨折,在轉介進行全面性的檢查後,才知道原來阿嬤早已是「行動障礙症候群」的ㄧ員!行動障礙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劉瓊雯報導)晚婚與生育年齡延後 使「少子化」問題加劇晚婚與生育年齡延後是國內嚴重問題,結婚率下降更是促使「少子化」問題加劇。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106年全國結婚率創下近7年最低點,臺北市結婚人口亦逐年下降;105年全國男性初婚平均為32.4歲,女性則為30歲,晚婚影響生第1胎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