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王」悄然無息 胰臟癌每年40萬人喪命 

「癌王」悄然無息 胰臟癌每年40萬人喪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胰臟癌初期難發現,八成已是晚期!台灣胰臟醫學會葉大森理事長表示,胰臟癌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陳立宗所長表示,服用精準藥物前,先找到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突變是精準治療的第一步。提醒民眾平時有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與醫師討論基因檢測的可行性,擬定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胰臟癌初期難發現 存活率僅5至10%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發生人數為2,469人,雖未列入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但依據108年國人死因統計表,卻能發現胰臟癌不僅在癌症十大死因中排名第7,死亡人數更是有2,497人,甚至與罹癌人數大致相同,顯示胰臟癌致死率高的特性。葉大森指出,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報告,胰臟癌癒後情況不佳,初期罹患十大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為52%,胰臟癌一直無法突破10%,平均存活少了五倍,存活率的進步有限。

初期症狀不明顯  八成確診已是晚期

葉大森表示,胰臟癌致死率高有兩方面:其一是診斷困難和嚴重病情,其二是腫瘤細胞特性會多處轉移,造成診斷和治療上的困難。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初期多以上腹疼痛、體重減輕、腹瀉、黃疸、背痛為主,由於症狀沒有專一性,以致延緩診斷時機,多數患者確診已是晚期,導致疾病惡化迅速,患者5年存活率難以突破1成。

精準化醫療新利器  疾病惡化風險降5成

有鑒於存活率的進步有限,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目前的治療趨勢。現今精準化藥物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患者體內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突變或缺陷後,給予精準適合的治療處置。

陳立宗分享,過往40年,無法手術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胰臟癌的治療仍以化療為主,但隨著癌症治療走向個人化,已有研究證實約6%具BRCA基因突變的轉移性胰臟癌患者於第一線含鉑化合物的化療後,接續使用精準治療藥物作為維持,則可以降低47%疾病惡化風險。今年主管機關也通過精準治療藥物在這群胰臟癌患者的適應症,讓對抗胰臟癌的道路上多了一項利器。

基因檢測為確診第一步 攸關疾病治療策略擬定

胰臟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如何及早發現以提早治療是當前面臨的課題。如果家族有家族史患者,治療前建議先要做基因檢測,看是否有基因變異的存在。

葉大森提醒,胰臟癌患者好發於60歲左右,若平時出現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建議應盡快就醫接受檢查。若確診罹癌也不要灰心喪志,胰臟癌已經不像過往無藥可用,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基因檢測的可行性,擬定最適合自身的治療策略,方能及早戰勝癌王。

【延伸閱讀】

咳半年不治療 七旬翁呼吸衰竭 醫嘆:就醫太晚

科林響應愛心公益 愛心助聽器讓學習更順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1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17歲的小偉(化名),1年前因身高問題求診,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小偉的骨骼生長板早已密合,已錯失生長的良機!收治案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遺傳及內分泌科醫師王仲興指出,小偉因身高不盡理想,過去都以轉骨偏方調理身體,沒想到1-2年來竟連1公分都沒有長高,驚覺事態嚴重才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首例國內治療新冠肺炎醫師確診,密切接觸者同院護理師也檢出陽,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染病醫師醫師至少可領35萬元補助金,但護理師則非因公會個案認定;另外,下午指揮官陳時中公布個案足跡,但晚間指揮中心發言人另外說,第838例與第839...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桃園某醫院傳出照顧新冠病患醫師確診,成為首例台灣新冠醫師感染個案(第838例),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直言,照顧人力不足容易讓醫護人員疲累,當精神不好就容易出錯,感染管控就不好,收治新冠患者醫院要有妥善人力調配制度;黃立民建議,接觸者400多人要很小心,最好核酸和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昨(11)日晚間桃園某醫院傳出騷動,謠傳清空醫院同時擴大院內採檢,今(1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該院1名治療新冠病患醫師(第838例)確診,感染原因指揮中心目前無法確認,同院在其他單位護理師,與第838例是男女友關係也確診,院內其餘接觸者464人採檢病毒核酸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