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3C螢幕藍光」超傷眼!自保5招

 

「3C螢幕藍光」超傷眼!自保5招

5招,避免藍光傷眼睛

  1. 配戴抗藍光眼鏡。
  2. 補充葉黃素與魚油。
  3. 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應將手肘打直,維持30~40公分距離,約在視線平視15度下方。
  4. 避免在黑暗中直視3C產品。
  5. 配合環境光源,運用螢幕自動調整亮度功能。

出處/康健雜誌
作者/郭佳容
圖片/康健雜誌

在靠近高度用眼的科技產業城執業十多年的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直指,近年來,過去以小孩和老人為主的眼科門診中,青壯年族群激增三分之一。

觀察發現,這群人每天大量使用3C產品,「藍光造成眼睛黃斑部慢性傷害,過去好發於老年人的黃斑部病變,有年輕化趨勢,防藍光已經成為眼科重要議題,」陳瑩山表示。

 

藍光是能量最強的可見光

光線分成可見光與不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屬於不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紫光屬於可見光,射入黃斑部時形成影像與顏色,所以人體才有了視覺。

紅外線會產生熱能,可能造成眼睛灼熱、燒傷。紫外光被角膜和水晶體阻擋、吸收,水晶體隨時間老化、混濁,形成白內障。

藍光則是能量較強的可見光,包括藍、靛、紫光,它穿透角膜與水晶體直射入黃斑部,造成黃斑部感光細胞的損傷,年老性黃斑部病變就是老化形成的疾病。

眼睛長期直視3C產品螢幕造成的慢性刺激,使黃斑部發炎、水腫,可能會在黃斑部中央形成隱結,一旦隱結破裂導致出血,將造成中央視力缺損,無法正眼看清楚事物,「最後只能斜著眼看東西,形同失明,」陳瑩山說。

 

藍光讓眼睛聚焦不易

另一個藍光傷眼的原因是,藍光的波長較短,容易造成散射,因此眼睛必須更用力聚焦。長時間下來,睫狀肌緊繃、無法放鬆,眼睛容易疲勞、痠疼,也可能造成假性近視。時間久了,身體會慢慢適應假性近視,度數可能真的加深。

 

藍光讓心情愉悅

不過藍光對人體也不全是壞處,透過藍光,雙眼所見的世界變得更明亮、鮮艷,也讓人的心情變得愉悅。而且,3C產品發出的藍光其實不算強烈,戶外光線與LED燈的藍光強度數倍於3C螢幕所發出藍光,但使用3C產品時,眼睛直射螢幕所發出的藍光,加上使用時數過長,才會造成眼睛慢性傷害。

因此,除了已經出現黃斑部和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外,陳瑩山建議,青壯族如果大量使用3C產品,可以配戴抗藍光眼鏡減輕藍光傷害,但不需要過度防護。

另外,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以及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的人,屬於黃斑部病變高危險群,應該加強防藍光。

 

5招,避免藍光傷眼睛

1‧配戴抗藍光眼鏡。黃斑部或視網膜病變患者以及3C產品的重度使用者,應配戴防藍光眼鏡。

2‧補充葉黃素與魚油。研究發現,葉黃素和魚油中的Omega-3可以保護黃斑部感光細胞,是眼睛的防曬劑,且沒有劑量限制,可以每天補充。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每天葉黃素的劑量不用太高,10mg以下就可以,但要持續吃,半年以後,黃斑部的葉黃素濃度就會維持穩定。多吃綠色蔬菜也有幫助。

3‧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應將手肘打直,維持30~40公分距離,約在視線平視15度下方。避免將手機放置在桌上,低頭猛滑,不僅距離太近傷害眼睛,還會不知不覺使用太久。使用3C產品一小時應該休息10~20分鐘。

4‧避免在黑暗中直視3C產品。

5‧配合環境光源,運用螢幕自動調整亮度功能。如果需要瞇著眼睛或特別用力才能看清楚螢幕,可能就是螢幕過亮,需要調整。

(原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0142

【延伸閱讀】

戒壞習慣/眼科醫生一聽就搖頭的「3個傷眼動作」

吃對食物/吃出好眼力!最佳「護眼食物」大公開

最重要的小事/你還在用錯誤方法洗內衣褲嗎?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唉唷!小明你怎麼抓的手臂、脖子紅通通?怎麼回事啊?」、「小華你有所不知,我只要一到冬天就莫名乾燥,讓人癢的受不了,超痛苦的…」您也有冬季癢困擾嗎?中醫師表示,想要改善氣溫降低、換季引起的皮膚搔癢問題,除了沐浴後塗抹乳液、加強保濕外;從中醫角度適度攝取有助養血、滋陰潤燥的食材,並搭配5居家保健撇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萬達、萬泰集團集團為響應「因為有你 愛不罕見」關懷罕病的愛心活動,首次與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合作,發起「為愛啟程 讓愛發光」攜手為愛齊走。結合員工健走公益活動,深入了解罕病,並透過行動支持罕病病家,一同為罕病盡一份心力。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讓愛傳遞 永不止...

閱讀詳情 »

老年最怕跌倒,造成失能,生活無法自理,而「肌少症」正是凶手。如何早得知自己身陷肌少症的風險,以便趁早預防危「肌」發生,非常重要。根據一項本土大型研究發現,50歲以上男女小腿圍一旦分別低於34及32公分,肌肉量可能不足,必需趁早化危「肌」為轉「肌」! 根據一項本土大型研究發現,50歲以上男女小腿圍一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