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匯流筆陣】預防大腸癌 從飲食及篩檢做起

許嘉芸/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

知名藝人賀一航因罹患大腸癌在昨天病逝榮總,不只是這位娛樂圈的老大哥,像是秀場天王-豬哥亮、劇場鬼才-李國修、《心海羅盤》葉教授等多位名人也因大腸癌的侵襲而離開大家。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統計顯示,連續10年,大腸癌一直是台灣癌症罹患人數榜首;在世界癌症死亡率中排第三。大腸瘜肉病變是大腸癌的發生原因,而大腸瘜肉產生一般在35歲達到高峰,在台灣,約每13人就有1個人曾有瘜肉的困擾。

因此,預防大腸癌是需要及早在生活中做起:

1.維持良好飲食習慣
多選擇全穀類食物、餐餐要有蔬菜類,兩餐間可以水果當點心。力行蔬果彩虹579,選擇多色多種類的蔬果,並攝取足夠的份數,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外食則可選擇以清蒸、清燙或是醬料減半的低脂、低熱量的飲食方式,並避免攝食過多紅肉。

2. 規律運動
研究顯示,經常久坐及無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容易造成肥胖,也會增加大腸癌罹患風險。運動可促進大腸蠕動、助排便、降低與致癌物接觸的機率,也減低致癌廢物重覆進入體循環的機率。養成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規律運動的習慣,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把代謝廢物有效的排出,降低癌症發生機率。

3. 體重控制
藉由BMI及腰圍檢視自己是否為健康體位,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而男性腰圍需小於 90 公分、女性需小於 80 公分。研究指出,體重過重或肥胖(BMI≧24)是癌症發生的高風險因子,因此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規律運動,可維持正常體重以避免癌症的發生。

4.定期篩檢
大腸癌的發生與大腸瘜肉有密切的關係,腺性瘜肉發生癌化情形與瘜肉的大小及形狀有關。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增加大腸癌治癒率及降低死亡率。瘜肉病變通常需要10-15年的時間,建議民眾35歲開始可定期檢查腸道健康,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政府目前也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建議民眾可多加利用。

台灣癌症基金會長年舉辦「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為鼓勵全民以大腸癌篩檢來為自己的腸道健康作戰,自本年度6月15日起至年底,只要做過「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的民眾,並上傳篩檢證明立即參加線上刮刮樂活動,就有機會刮中最高獎金10,000元,並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喔!活動網址請按此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恐怖遺傳」便秘、血便3年 她驚見上百顆瘜肉還癌變

沒血便就不需要篩大腸癌? 50歲後快扭轉錯誤觀念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小孩總是跑來跑去、坐不住、無法專心,這樣就是過動兒嗎?雖然說孩子就是活力充沛,但家長難免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有過動症的問題。新田心理治療所高正德臨床心理師表示,建議家長先別著急,至少留心觀察半年以上,並利用評量表進行初步評估,若懷疑為過動症問題,再尋求醫師或心理師的診斷與建議。  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缺...

閱讀詳情 »

相信很多人都愛吃小龍蝦吧,不過中國的一位女子就因為吃了不乾淨的小龍蝦而感染了肺吸蟲病。 原來小龍蝦體內可以附著這麼多的寄生蟲,而人吃了小龍蝦之後寄生蟲就會進入人體器官,但是其實將小龍蝦用高溫煮透就可以殺死寄生蟲了。分享出去,讓大家看到這個知識吧   金針菇這樣吃,會中毒!嚴重者導致腎衰竭...

閱讀詳情 »

  中醫認為,腎位於腰部,左右各一,是人體重要的臟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稱。現如今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人們出現腎虛的情況也逐漸的增多。 1不花一分錢的補腎方法 告訴大家一個不花一分錢大補肝腎的方法:把雙腿伸直分開,腳尖回勾,雙手抓著腳趾,身體慢慢向下壓。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可以輕鬆...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陳聖傑 糙米是「粗糧」、白米是「細糧」,但很少人聽過「微粗糧」名詞,「粗糧」被營養學家視為很有價值的農糧,建議多食用因為它含有許多人體所須寶貴微量元素:例如糙米、玉米、高粱、薏仁、蕎麥等,這些粗糧過去一直被人們忽視,主要原因為粗糧不好吃很難煮,對有些胃弱者過度食用可能影響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