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名家論壇】蕭乃彰 / 再生醫學之自體免疫疾病的細胞療法:「間質幹細胞」有助調節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發炎反應

蕭乃彰博士/蕭中正醫療體系營運長、美國波士頓大學M.D., Ph.D.、再生緣生物科技獨立董事
廖可熏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博士、再生緣生物科技研發部專案經理

認識自體免疫疾病

免疫系統異常會導致免疫系統異常低活性或過度活躍。在免疫系統過度活躍的情況下,身體會攻擊並破壞其自身的組織(自體免疫疾病),而免疫缺陷的疾病則會降低人體抵抗入侵者的能力,從而導致感染的風險。自體免疫疾病可影響全身器官組織,特別是關節、皮膚、血管、及腎臟。這一群疾病各有獨特的表現,例如身體有「發燒、疲累、關節不適、皮膚疹、臉部紅腫脫皮、經常性的感冒」等狀況,但共通點是都有免疫學上的異常,可從血清中所出現的自體免疫抗體(Autoantibody)來判斷。

由於自體免疫抗體所攻擊的身體部分極為精細且複雜,種類達100種以上,常見的有: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和乾燥症等,可從自體免疫抗體檢測及特定基因檢測判定。例如病患是否有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雙股 DNA 抗體(Anti-dsDNA)、或抗核醣體 P 抗體(Anti-ribosomal-P Ab),可以配合臨床表徵來作為紅斑性狼瘡的篩檢,若是病患抽血檢查有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與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ti-CCP),就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

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在人體不同的器官或系統發生,臨床診斷有一定的難度,例如於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細胞後所引發虛弱、肌肉痙攣、失明等症狀,卻經常被誤診為憂鬱症、纖維肌痛、偏頭痛等。第一型糖尿病也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它是因為抗體攻擊胰臟及製造胰島素的細胞所致,它的初期症狀類似流行性感冒,加上病人極度虛弱,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或流感。自體免疫疾病的諸多症狀不為顯著,不但會與其他疾病重疊,25%被診斷出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很有可能得到另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自體免疫疾病。

紅斑性狼瘡的治療方式

紅斑性狼瘡會侵犯身體任何器官和系統,好發於15到25歲的女性,經實驗證實與性荷爾蒙有關外,遺傳、免疫、環境、壓力,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目前用於紅斑性狼瘡的療法可分為四類: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羥氯奎寧類抗瘧疾藥物、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常用於疼痛治療,可緩解患者肌肉關節疼痛及發炎的狀況。

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類) : 藥效溫和,主要用於抑制輕症,可調節免疫、降低疾病活動度。經常與類固醇合併使用,可降低類固醇用量以減緩副作用。

免疫抑制劑:主要透過抑制免疫反應減緩疾病作用的藥物。目前皆無法有實證療效。

生物製劑:B細胞的單株抗體為近年所開發的生物製劑,常用於侵犯骨骼肌肉與皮膚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目前尚未有實證療效。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會影響關節和結締組織,並容易伴隨血管、代謝、骨骼和心理合併症。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眾所周知的自體免疫疾病,但常被誤診為骨關節炎,其實這兩者其實大不相干。

目前主要療法可分為四類: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皮質類固醇、非生物疾病改良抗風濕藥(DMARD)和生物製劑。DMARDs主要透過免疫調節的方式來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反應,延緩疾病的進展。近年的研究也發現,DMARDs的介入和非生物疾病改良抗風濕藥的可用性,改善了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但仍有大量患者對這些療法會有不耐或是抗藥性反映出現。而生物製劑如阻斷「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的anti-TNF藥物,與抗B細胞及抗IL-6等藥物,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有一定的效果。

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的突破-間質幹細胞療法

間質幹細胞具有獨特免疫學特徵,可在異體中進行轉移,不易產生排斥,且具有再生和免疫調節的特性,以即可在體外分離和擴增的優勢,成為免疫疾病治療研究的新趨勢。科學實驗發現,間質幹細胞可藉由控制記憶T細胞,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進程。

2020年12月美國FDA最新核准並進行的臨床實驗中,就有15件與間質幹細胞有關,其中更「利用健康的間質幹細胞治療紅斑性狼瘡」,在美國已進行第二期臨床實驗且在多家醫學中心進行。而中國在美國FDA核准下進行「臍帶間質幹細胞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一二期實驗,追蹤三年發現患者肝腎功能皆正常,生活品質及關節功能較治療前上升,且自體免疫抗體量下降。美國南加州醫學大學利用「臍帶間質幹細胞治療紅斑性狼瘡」目前已到臨床二期實驗。

美國幹細胞生物製藥公司Baylx已啟動「臍帶間質幹細胞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發,並進入第一期臨床實驗。澳大利亞再生醫學公司Mesoblast「使用異體間質幹細胞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完成臨床二期,相較未注射細胞組,30名患者在注射一次細胞療程後十二個月,生活品質有明顯改善,疼痛減少,並且無不良反應。英國及法國利用臍帶間質幹細胞治療紅斑性狼瘡及相關腎炎,也已進入臨床一、二期。

間質幹細胞移植治療在歐美各國臨床實驗已進行多年,各項結果皆證實其安全性無虞。而針對自體免疫性疾病的臨床案例也發現,間質幹細胞有助於調節免疫、改善發炎症狀,未來可望成為自體免疫疾病的最新療法。

照片來源:pxbo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名家論壇】蕭乃彰 / 新聞自由 vs. 人民的敵人 (Freedom of Press vs. Enemies of the People)

【名家論壇】蕭乃彰、章勁松:為什麼我們會是瘋狂的球迷呢?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身價近90億美元的華人醫師黃馨祥,不但是美國免疫療法大聯盟的主導者,最近更與郭台銘、台大合作,將透過大數據與基因醫學,建立華人基因資料庫,盼達成精準治療、預防癌症。 文/夏彌新 今年9月,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與台灣大學、美國南坦醫療集團(NantWorks)創辦人黃馨祥,宣布三方合作計畫,希...

閱讀詳情 »

文/賴慶鴻醫師 林亞璇,台灣值得驕傲的健力選手,代表國家在帕運出賽,爭奪女子殘障奧運的最高榮譽!日前她勇敢的在接受了提眼肌手術的治療,針對之前手術失敗造成的提眼肌及雙眼皮問題一併解決,術後恢復良好,即使在激烈的集訓過程當中,也沒有造成眼睛復發或不適。她勇敢的接受重修手術的背後,其實有著與一般人一樣的...

閱讀詳情 »

文/車參聖醫師 從事眼整形執業至今面對許多客人,每個人想要的眼型都不同,有的喜歡低調些較自然,也有人喜歡做大一點深邃一些。統計起來發現,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客人趨於偏好選擇做出較自然的開放式外雙。 其中也有不少客人喜歡做出較大較深邃的外雙眼型。過往刻板印象中不少人以為必須有所犧牲,必須要藉由割的方式以及...

閱讀詳情 »

文/徐永康醫師 先前有網路調查指出,如果只有一筆預算能做整形,有將近4成的人會率先用在鼻部整形。而同樣的調查也顯示,鼻部整形的失望度也高居第一,顯然「越是在乎的部位要求越高」。 「很多人是拿著明星照片要求整出一樣的鼻型,我都會仔細分析讓消費者清楚明白,這些明星級美鼻是做了哪些『精雕細琢』,才可以有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