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肺炎】全國學校停課居家線上學習

【新冠肺炎】全國學校停課居家線上學習

教育部表示,因應國內疫情警戒升級,為降低群聚感染之風險,自110年5月19日(三)起至5月28日(五)止,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且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亦同時配合停課,請所有學生停止前往在家學習。

大專校院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改採線上教學,學生居家遠端學習不到校,線上教學為正式課程,暑假期間不另行補課為原則。

教育部除彙整建置線上學習資源,提供多樣學習資源管道與平臺選擇外,另為避免同時大量登入現有教學平臺造成壅塞,已提供無需帳號登入的線上學習資源取得管道,並分科安排近幾週課程單元,學生與家長可由此取得居家線上學習所需資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fPPM-2hZrctgmlyYHawmw)

教育部指出,啟動線上學習之相關配套措施,說明如下:

 一、縣市政府及學校端

(一) 縣市政府盤點各校資訊設備並備妥線上學習所需相關資訊設備,適時調配縣市內資源,並得以跨區、跨校方式協助學生借用所需之學習資源。

(二) 學校盤點校內資訊設備並備妥相關所需設備,提供缺乏資訊設備(如平板、筆電、行動網卡)的師生借用,並以弱勢家庭學生為優先。

(三) 學校教職員工以到校為原則,但學校仍可評估網路頻寬及設備等資源情形,安排教師到校或居家線上教學之人數配置,可採同步、非同步或混成線上教學方式,並善用各項數位學習工具及影片等資源。其中教師居家線上教學者,應以下列情形為優先考量:

1.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或有同住家人實施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

2.居住疫情警戒第三級區域。

3.需於不同之疫情警戒區域間通勤者。

4.懷孕者或有12歲以下小孩需照顧者。

(四) 課程、教學與評量方式,授權學校以彈性多元方式處理,並採從寬認定為原則。

 

二、家長得比照相關規定申請防疫照顧假

(一) 高中以下學校啟動線上學習期間(5月19日至5月28日),家長其中一人如有照顧12歲以下之學童,或國民中學、高級中等學校、五專一、二、三年級持有身心障礙證明子女之需求者,得申請「防疫照顧假」。

(二) 依勞動部規定,防疫照顧假因係防疫應變處置之特別措施,雇主應予准假,且不得視為曠工、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不得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予不利之處分。

(三) 依人事行政總處規定,家長得申請防疫照顧假,各機關不得拒絕,且不得影響考績或為其他不利處分;期間不予支薪。

 

三、學生家中若無數位學習設備,可向學校借用;高中以下學生(含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學生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學校(含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學生到校學習、照顧及用餐。

 

四、居家線上學習期間,請各縣市政府啟動關懷機制,提供高中以下弱勢學生用餐協助。

 

五、各縣市政府及學校於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建置諮詢專線,提供家長及教師諮詢及協助,並確實掌握學生健康狀況及學習情形。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10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隨著全球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感染數及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由於病毒本身的變異性讓病情更加難以捉摸,除了一般常見的發燒、咳嗽及呼吸道症狀之外,越來越多新冠肺炎患者出現非典型的症狀,如腹瀉、嗅覺、味覺喪失,甚至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RNA能從患者的眼淚和結膜分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知名藥廠捐贈防疫物資,暖心助弱勢社福團體!新冠疫情對台灣民眾的生活引起重大影響,弱勢團體更是無力招架。知名藥廠台灣諾華在這波疫情延燒期,捐助新台幣180萬元給予「聯合勸募」,雙方攜手進行「防疫物資專案計畫」,提供1萬542件防疫物資至全台155個社福單位,協助弱勢團體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南投一名年約70歲宋姓婦女,膝蓋疼痛已經好幾年,近半年覺得膝蓋有喀喀聲,痠軟無力,無法久站,因此出門需要隨身攜帶小椅子。曾有醫師建議手術,但宋女害怕術後疼痛而遲遲不敢接受手術。近日痛到寸步難行,不敢活動,就醫後醫師從外觀就看出她的膝蓋已經變形,透過X光檢查發現,雙腿膝關...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小美是醫院的護士,經常需要輪值夜班,到家休息的時間通常已是光線充足的早晨,不過為了補眠,小美總是習慣把窗簾拉上,維持房間昏暗以便入睡,睡醒已經是太陽剛要下山的時間,就這樣日復一日,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還發現鼻子過敏症狀竟一天比一天嚴重,起床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