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免疫療法抗癌有「皮膚」副作用是好消息! 研究:存活期延長42個月

▲免疫療法出現副作用,研究顯示,反而代表臨床療效、存活期延長。(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抗癌出現皮膚副作用,其實是好消息!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研究團隊與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跨國合作發現,接受免疫治療後發生皮膚副作用的癌症患者,其整體存活期比未發生皮膚副作用的患者延長了42個月,這些看似令人痛苦不堪、睡不好的紅疹、嚴重搔癢等皮膚副作用,意外代表著臨床療效。

一名59歲罹患第四期惡性黑色素細胞癌的中年女性,就是典型例子,接受免疫治療後,陸續出現皮膚副作用,不但起紅疹,還嚴重搔癢到每天無法睡覺,抓到破皮流血,連另一半的睡眠品質也大受影響,一度跟醫師抱怨「好痛苦!快把我逼瘋了!」。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吳吉妮表示,這類的免疫療法相關不良反應,其實全身都可能發生,從內分泌、眼睛、腸子到皮膚,其影響的器官種類與時間順序隨免疫療法不同而異,但皮膚副作用往往最多也最早出現,約占3成,發生在數天到一、兩周之內,特別是接受複合性免疫療法者,因此,皮膚科醫師通常是第一線處理者。

有副作用代表有效果,長庚皮膚科研究團隊與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跨國合作,回溯性分析2014年至2017年間接受免疫制劑治療的癌症病患共1983人,大多數為黑色素癌、泌尿道癌症和肺癌,其中有285名發生皮膚副作用的癌症患者,涵蓋東西方人種。

吳吉妮指出,研究結果發現,發生皮膚副作用的癌症患者其癌症整體存活期為62個月,而未發生皮膚副作用的1698例癌症患者,其整體存活期為20個月,前者存活期明顯延長了42個月,這也暗示接受免疫治療發生皮膚副作用的癌症患者,有較好的免疫治療效果,且在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

這些皮膚副作用中,又以搔癢症和紅色斑丘疹最常見,約各佔3成。其他還包括乾癬樣、濕疹樣、苔蘚樣皮膚炎等,以及零星的嚴重個案包括會在全身多處形成水泡和破皮傷口的嚴重藥物過敏「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SJS)」與類天皰瘡。

吳吉妮表示,免疫治療已是新的抗癌趨勢,研究已證實了免疫治療出現皮膚副作用可能顯示臨床效果比較有效,患者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不適而喪志,因為大部分的皮膚副作用只要經過適當的治療,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或系統性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可望在一、兩個月內有很好的改善,不用拒絕治療,亦不需忍耐搔癢、起紅疹等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而未發生副作用者,也不代表就沒有療效,只是有副作用者代表了其刺激免疫系統的活化效果越好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與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強調,癌症免疫治療的皮膚副作用有可能延遲至用藥後的2到3個月才出現,不同於一般的皮膚藥物過敏大多於用藥初期、1周至1個月內即發生,因此,不可因為用藥時間已久而輕忽。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19年10月的頂尖癌症領域期刊—美國臨床腫瘤學雜誌(JCO)。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富二代婚後寧願自慰、不愛上床 背後竟是這毛病

【有影】「小腸中風」全壞死11年來無法進食 小腸移植重生他最想念排骨便當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打著改革健保大旗,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一手主導、拍板定案,日前已經要公告5月15日起調漲民眾的健保部分負擔,不過,隨著疫情越爆越大,陳時中今(10)日正式表態新制「延後實施」;另一方面,針對陳時中鬆口7月可能將新冠肺炎由「第5類傳染病」降至「第4類傳染病」,被解讀是為落...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快篩試劑短缺,民眾為搶快篩實名制天天大排長龍,也引發在野批評,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0)日回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不但在下午的疫情記者會上特意發新聞稿、做圖板,指其「錯誤指控」,陳時中說,提批評沒有問題,但還是要根據事實,他也同時鬆口將研議,用二個...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劉宇軒 范綱儀/台北報導 母親節假日效應過去了,在連二天下降之後,單日本土確診人數再暴衝,正式邁過5萬大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50780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12例死亡,中重症患者增加48例,疫情繼續往上攀...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母親節周未效應、篩檢量少了嗎?本土疫情已經二天未升反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40263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12例死亡,中重症患者增加71例,三項關鍵疫情數字沒有再繼續往上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今年年紀最小的重症個案,一名未滿1歲的新生女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