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35歲老花報到!老花多焦眼鏡推客製化 i精準智能驗配打造全新視野

【有影】35歲老花報到!老花多焦眼鏡推客製化 i精準智能驗配打造全新視野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呂怡潔 / 台北報導

民眾對3C產品依附性高,長時間過度用眼,導致老花眼提早報到。眼科醫師表示以前國人平均40歲才有老花,現在下修至35歲;驗光師也說,除了要選擇專業醫學驗光與科學配鏡,搭配「大學i精準智能驗配術」,可降低傳統人工驗配失誤率。新型的老花多焦眼鏡可依民眾需求客製化,省略換眼鏡的不便。

大學眼科醫師溫玉姿表示,老花為正常生理現象,「『老』就是生理退化,『花』是近看看不到」,除了年紀為老花主因,還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或是服用抗組織胺、抗憂鬱症等藥都會讓老花提早報到。

溫玉姿表示,「老花眼與用眼過度息息相關,老花與近視保養方法相同,除了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看東西時間要縮短、光線要足夠,再來就是曬太陽、望遠方,以及看綠色自然景觀。」至於如何檢測有老花呢?溫玉姿說,若看書須一個手臂的距離、已戴眼鏡的人須拿掉近視眼鏡才能看得清晰、看電腦或畫圖等近距離工作覺得吃力而皺眉、眼睛易痠澀疲勞,基本上是初期老花症狀,建議到眼科做詳細檢查。

老花是現代輕熟族的通病,很多人購買老花眼鏡,卻忽略專業的醫學驗光配鏡。溫玉姿強調醫學配鏡有保護眼睛功能,包括黃斑部的病變,她早期看過長輩們去菜市場配眼鏡,「這些鏡片屬於非光學用鏡片,因沒有去藍光、紫外線功能,長期下來會造成眼睛損傷,若度數不精準,病人會出現視力模糊情況。」

根據門診經驗,就有民眾長期在度數不合的情況下持續用眼,反而加重眼睛的疲勞感,導致頭暈、頭痛、噁心、嘔吐、酸澀、流淚等症狀,嚴重還會出現假性青光眼的症狀,甚至因視線不佳而摔倒受傷。

不少人有近視也有老花,出門時還必須配戴兩副眼鏡隨時更換,相當不便。大學眼鏡驗光師吳曉婷表示,配戴老花多焦眼鏡可同時看遠、中、近的視力輔助,不像傳統的雙光鏡片會有明顯的界線不美觀,以及單焦老花眼鏡須換眼鏡的麻煩。

因應現代人的需求,老花多焦眼鏡可依照顧客的生活情境與需求客製化,除了針對桌上工作者所設計的「桌上專用多焦點鏡片」,還有對中近距離需求者所設計的「室内專用多焦點鏡片」,提供民眾更舒適的視野。

吳曉婷強調,驗配老花多焦眼鏡除了注意度數外,還需要了解每個人的用眼及閱讀習慣,根據度數、瞳距、眼位、頂點距離、鏡面彎度和鏡架傾斜角度等各種精準數據客製化,幫助顧客擁有最佳視力及生活品質。

吳曉婷補充,老花多焦眼鏡的驗配是很精密的光學技術,「大學i精準智能驗配術」能準確驗光,搭配從德國蔡司引進的「i.Com mobile行動式精密定位儀」,與先進眼科技術規劃的「16道醫學驗光與科學配鏡流程」,讓顧客感受不同於以往的數位化體驗外,更降低過去傳統人工驗配可能發生的失誤率。

【有影】35歲老花報到!老花多焦眼鏡推客製化 i精準智能驗配打造全新視野

張先生以往都戴著近視眼鏡,出門再戴一副太陽眼鏡,40歲有了老花後,還要另外帶一副老花眼鏡,相當不便。他經朋友介紹來到大學眼鏡,因平常在辦公室的時間較長,驗光師推薦他使用辦公型的老花多焦眼鏡,並帶他到「多焦實境體驗中心」,模擬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與情境。張先生表示,選好鏡框後,大學眼鏡以「i精準智能驗配術」精密定位各種數據,不僅助他省去換眼鏡的麻煩,同時也解決在工作上看近看遠的困擾。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再生醫學治癒八旬老翁免截肢 年底新版特管法將開放異體細胞移植

東洋癌症骨轉移藥物救病友 獲墨西哥雙藥證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王聿瀠 李文成/台北報導 這一波全國的二級警戒預計持續至9月20日,近來本土疫情略降溫,指揮中心也強調一切「可控制」之下,9月20日過後是否有降級的可能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5)日明確表態「沒有降級打算」,但他強調會讓生活恢復更多的...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打了第一劑莫德納疫苗的民眾,不少人已經過了10周,仍苦等不到第二劑,在台大醫院決定進行臨床實驗後,莫德納「混打」高端疫苗是否可能成為政府政策?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5)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首度回應,表示基本上仍安排第一劑打莫德納的人第二劑也打莫德...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儘管新北幼兒園群聚沒有新增確診個案,但本土疫情又冒出現新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發生在桃園市,該名20多...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俗諺想必不少人有深刻體驗,多半因為於疏於維持口腔衛生及定期檢查,導致蛀牙已經由牙齒最外層的琺瑯質,侵蝕到內部牙本質靠近牙髓腔處。醫師指出,如果出現自發性疼痛,大多情況已經無法透過活髓保存術保留牙髓神經,就得進行根管治療,也就是很多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