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防疫不出門3】居家防疫也要防跌 這些地方最危險

【防疫不出門3】居家防疫也要防跌 這些地方最危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在診間,常遇到家屬帶著中高齡長者來求診,「晚上想上個廁所,下床突然軟腳就跌坐在地上了」、「半夜走去關窗戶,不知道為什麼就在半路上跌倒了」身上留下好幾處大大小小的擦傷和瘀青,嚴重的還必須住院治療。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文祺分享,長輩會因為害怕跌倒不敢走動,活動量不足造成退化,造成更容易跌倒的惡性循環。

跌傷造成心理壓力 過度謹慎反失去活動力

長輩因為年紀大,運動神經連結較年輕人不敏捷,一時失去平衡很難調節,加上有的長輩肌力不足、關節僵硬,造成無法迅速反應。而跌倒造成的傷害也會限制活動能力,導致日常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下降,李文祺醫師指出,無論傷害輕重,也會造成心理負面壓力,因害怕跌倒,對日常活動過度謹慎,最後失去獨立活動的能力。

老年防跌篩檢 三中一屬於高風險群

為了預防長者因跌倒而面臨失能,英美兩國的老年醫學會近年提出預防老年跌倒的準則,建議所有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應每年進行防跌篩檢:過去12個月是否有發生一次以上跌倒?近期是否因為跌倒而就醫?行走或平衡是否有困難?只要上述三項問題有任何一項答案是肯定的,就屬於跌倒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進行風險評估與介入,以預防後續的跌倒事件。

危險因子未移除 容易再次跌倒

跌倒並非老化必經的過程,大多也不只是單次意外事件,許多長者會認為只是不小心跌倒或絆倒,而忽略了危險因子的存在,造成再次跌倒的發生。李文祺醫師指出,包含老化造成的系統性退化問題(平衡不佳、肌肉無力、視力和認知變差)、血壓調控問題(姿勢性低血壓)及慢性疾病(巴金森氏症、關節炎和糖尿病)。

甚至包含多重藥物使用、危險的活動環境及不合適的服裝,這些危險因子會影響姿勢的控制與步態的穩定性,使長者在不經意間暴露在跌倒危險之中。

家中跌倒地點前三名 臥室、客廳、浴室

防疫期間在家時間變多,居家環境更顯得十分重要,尤其在家中容易放鬆,最容易跌倒的地點為臥室、客廳、浴室。李文祺表示,觀察跌倒高風險族群的家中環境,通常房間和走道上會有許多雜物、電線橫跨走到、不夠明亮、浴室常有水漬、馬桶座椅太低,造成站起時跌坐。這些居家環境都需要立刻改善,才能避免在家中跌倒。

想要安全地進行活動,就需要有足夠的肌力及平衡能力,李文祺醫師提醒,運動訓練已被證實可以降低跌倒風險與跌倒恐懼,平衡訓練更被視為重要項目,搭配肌力訓練,也能有效改善姿勢控制及行走功能。


【防疫不出門3】居家防疫也要防跌 這些地方最危險

李文祺醫師

內兒科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總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最佳實習醫師

中山醫學系畢業

具物理治療師執照

【延伸閱讀】

【防疫不出門1】日照量、活動量不足 骨鬆長輩保骨三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77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又到了迎接跨年的時刻!許多民眾都已經計畫好要去哪裡迎新年,但在人擠人的跨年晚會裡,可別忘了要注意身體健康!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監測發現,每年12月底至隔年3月是流感高峰期,尤其元旦當天更常見類流感患者大量湧向急診室,該局因此提醒已有類流感症狀的民眾,應多加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嚴重的主動脈狹窄患者,傳統手術治療必須全身麻醉,暫時停止心跳使用呼吸器,切開胸腔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對於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的患者,恐增加感染等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台北榮總透過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從大腿置入支架,只需局部麻醉,大大降低手術風險及癒後恢復期,目前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不忘醫師叮嚀,隨時注意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每兩小時進行血糖監測,讓我順利完成這次艱難的挑戰。」罹患第1型糖尿病的朱珮辰年僅14歲,日前代表台灣挑戰泰國ITC亞洲盃三鐵錦標賽,不僅挑戰成功,她更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所有糖尿病患者鼓起勇氣、挑戰自我!朱珮辰繼2012年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怎麼看都看不清?62歲阿嬤專程北上基隆看黃色小鴨,卻發現小鴨身軀彎曲又霧茫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陳文祿指出,這有可能是黃斑部退化的前兆。根據統計,台灣黃斑部退化患者佔65歲以上人口的10%,每10個老人就有一人罹病,老人家如果發現視力退化,請盡快就醫找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