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一個月兩次中風,原因竟是這個...

一個月兩次中風,原因竟是這個...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年約50歲的婦人,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左邊手腳有點無力,由於她很有警覺性,馬上就醫,及時診斷是中風,在第一時間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復原良好。不料,在中風復原後,因正處於自家種植的龍眼樹要收成之農忙時期,她忙到沒有按時服藥預防中風復發,結果導致一個月後又二度中風,症狀比之前更為嚴重。

所幸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上述患者很幸運再次獲得救治,現在的她,終於願意按醫囑規律用藥。這情況令新樓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鎮陽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即使二度中風,這位患者依然很開朗、樂觀,復原後還送來自家栽種特大顆龍眼,製作成的龍眼乾,請醫護人員品嘗,每次看到龍眼乾,就會想起這位可愛的患者。

中壯年中風痊癒,更要慎防二度中風

不過話鋒一轉,謝鎮陽醫師很嚴肅地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資訊,在2019年十大死因排行榜中,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排名第四(備註1),雖然死亡率正逐漸降低,但造成民眾殘障最常見的原因,卻也是腦中風,且1/10的患者在第一次中風一年內出現二度中風(備註2),其嚴重度常會加重,如果中風的是40-50歲族群,且是家庭重要經濟支柱,對一個家庭的打擊更大。

「對於二度中風,有90%以上的危險因子是可以控制、事先預防的….」謝鎮陽醫師分析,像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因子就可以透過用藥、改變飲食、生活習慣進行改善,有抽菸習慣的人若盡早戒菸,也可以幫助預防二度中風。此外,大部分的中風患者在復原後需要定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的發生,這在二度中風的防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個月兩次中風,原因竟是這個...

出現疑似藥物不良反應,務必與醫師討論

在預防二度中風方面,目前阿斯匹靈為抗血小板第一線藥物。不過約一成比例的患者在用藥後產生腸胃不適、胃潰瘍、胃出血等不良反應,特別是身體虛弱或合併腎功能、肝功能不佳等多重疾病患者,更容易產生藥物不良反應。謝鎮陽醫師提醒,當病人出現疑似藥物不良反應症狀,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應該先諮詢醫師,讓醫師評估是否真是藥物所造成。當確認為藥物引起,醫師就會建議改以其他較不容易引起腸胃道症狀的抗血小板藥物替代。

謝鎮陽醫師也叮嚀,面對阿斯匹靈不良反應,有的患者會服用胃藥,希望舒緩胃部不適,但阿斯匹靈須在酸性環境作用,多數胃藥會中和胃酸,如此就會干擾藥物預防中風效果,因此不建議患者自行服用胃藥,此時務必與醫師討論,找出解決方法,才能讓藥物不良反應與二度中風機率都降至最低。

MAT-TW-2001156-1.0-12/2020

資料來源:

1.衛福部國健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7&pid=7861

2.衛福部國健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31&pid=1186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64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入境後必須在檢疫旅館隔離14天,形同剝奪自由,已夠苦悶,如果居住環境髒亂,床頭、床墊發霉,還看得到蟑螂,每天還得花2至3千元住宿費用,很難吞下這口怨氣。 消基會表示,民眾入住防疫旅館,這是為了配合政府防疫政策,不得不然,但這並非坐牢,入住之後,2周內無法外出,如果旅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夏季到來,臺灣悶熱潮濕與高溫日曬的環境,容易引發相關皮膚問題,例如:黴菌感染、汗疹、蚊蟲叮咬搔癢、毛囊炎等,此時多數人會到藥局買藥或至醫療院所就醫,但皮膚用藥種類繁多,使用不當恐導致副作用或延誤病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黃品臻提醒,用藥前,不可不知用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十四歲的蔡姓小弟弟由於長期下背痠痛及右下肢輻射痛,無法與同學一起玩樂,造成成長過程中的缺憾。經由臺中榮總李政鴻副院長採取前位槓桿式矯正法治療脊椎錯位滑脫後,症狀一掃而空,迎向快樂人生。腰椎滑脫症 常見下背痠痛無力腰椎滑脫常見於腰椎椎體上下節產生前後位移,導致脊椎不穩定,...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天氣炎熱,排汗多、尿量少,加上飲水量不足,造成尿液濃度增高,形成結石的機率也大為提升。泌尿科醫師表示,腎結石形成的原因複雜,又以30至50歲的中壯年為好發族群,腎結石患者通常會出現單側不明確部位的腰痛、血尿,嚴重者伴隨排尿疼痛、發燒、畏寒等症狀,當發現有持續一段時間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