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年多16萬糖尿病人 過年最大難關「吃大餐前靠這招可躲風險」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就有16萬人之多,要控制糖尿病得靠飲食份量控制、運動及藥物控制。但在農曆過年期間,大吃大喝誘惑多,國內門診經驗過年後就常見有病人糖化血色素飆高失控,導致併發症快速惡化,過年期間如何兼顧口腹之慾又維持血糖?醫師提供小撇步,吃大餐前不妨先吃富含纖維質的蔬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筱芳指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的代謝疾病,因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胰島素阻抗),造成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異常。根據統計,台灣每一年新發生糖尿病患者人數約有第二型糖尿病16萬人及第一型糖尿病近400人。

其中,第一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缺乏,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造成血中葡萄糖濃度增高。往年經驗,過年期間是糖尿病人控制血糖的最大挑戰。

潘筱芳指出,糖尿病的飲食是均衡飲食,各類食物都有,只是份量需要控制!要好好的控制血糖,首先要知道自己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別人吃一碗飯,血糖還好,你吃一碗飯,血糖會升高多少?通常檢測餐前血糖與餐後血糖可以得知這資訊。

潘筱芳說,糖尿病人吃大餐前先吃富含纖維質的綠葉蔬菜、白花菜、青花菜、高麗菜、山東大白菜,都可以增加飽足感,更能減緩餐後的血糖上升,過年期間可多加利用這個小撇步。另特別要注意隱藏的澱粉類食物,包括:玉米、芋頭、番薯、山藥、馬鈴薯、湯圓、紅豆、綠豆、蓮子、薏仁、小米、大麥等。

有人認為吃蛋白質的食物,不會增加血糖。但醫師提醒,吃大量的蛋白質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因為肝臟需要將過多的蛋白質進行醣質新生,仍舊會增加血糖,而且大量的蛋白質也會增加痛風發作,糖尿病病友仍需小心蛋白質份量。

過年期間,潘筱芳強調,平常有做運動的人,也請保持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協助人體肌肉攝入血中的葡萄糖,由此幫助降血糖。但須注意運動前血糖在150至300 mg/dl之間比較安全,若血糖不夠高,在開始運動後容易發生低血糖;若開始運動時血糖太高,則在開始運動後,自主神經系統的啟動,會導致血糖更高,造成危險。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過年「最肥零嘴」!重鹹牛肉乾讓你更餓 15顆腰果=喝1匙油

男子跑步「撲倒在地」竟猝死 當場做對2件事撿回一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往往來得無聲無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曾國楨提醒,骨質疏鬆初期常無症狀,但到一定程度會造成骨折,臨床上常見在脊椎、髖部或手腕發生骨折的症狀,也常伴有背痛,駝背或是便秘脹氣等腸胃不適,或因駝背所造成的...

閱讀詳情 »

本週年代新聞《聚焦2.0》邀請到馬來西亞華人演員,同時也是運動教練的祖雄,跟著復健科專家與中醫師,教導觀眾自行復健的小撇步。 因應疫情,大甲媽祖繞境終於在6月11號晚上11點準時起駕,往年遶境後,信徒時常因為跪拜、扛轎甚至鑽轎底,腰酸背痛好比運動傷害,紛紛到復健科報到。身為運動教練的祖雄,現場示範高...

閱讀詳情 »

文.洪寶山 大家都知道高大成是台灣有名的法醫,偵辦過很多刑事案件,像是陳家烽案件、洪仲丘事件等,鮮少人知道他真正的身分是一位病理學博士,四十多年來醫治無數病患,更在大學裡任教,以病理學、法醫學結合臨床實際案例,作育英才啟發學生,2016年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他視病如親,常常與病患閒話家常,可說是台中...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發炎是一種身體的自我保護措施,意指身體正在對抗可能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受傷、感染或毒素)以試圖自癒的自然過程。如果是急性發炎,大約只會持續幾天,但如果是慢性發炎,就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傷害。慢性發炎與許多常見疾病有關,例如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和阿茲海默症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