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七旬翁聽力退化險失聰! 醫師妙手微創重建

七旬翁聽力退化險失聰! 醫師妙手微創重建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70餘歲的游老先生自幼左耳失聰,僅靠右耳與外界溝通。曾於當兵時期針對左耳動過兩次鼓膜成形術,輔以助聽器仍無效。日前右耳聽力退化嚴重,四處求醫不見好轉,絕望之際欲申請殘障證明,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經耳鼻喉科黃韻誠醫師確診為右耳鼓膜破裂、左耳聽小骨錯位合併聽神經退化,造成「混合性聽力障礙」,予以微創手術治療,術後聽力大幅進步,回歸正常生活品質。

逾65歲約1/3人聽力漸差 障礙成因需檢查判別

據研究指出,逾65歲約有1/3的人聽力漸差,70歲以上,約四成人口聽力出現問題;85歲以上則超過五成患有聽力障礙。聽力障礙成因很多,黃韻誠醫師指出,65歲以前聽力退化者多為基因遺傳、突發性聽神經受損或中耳問題,65歲以後三成患者則因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導致;部分患者因慢性退化、環境噪音或疾病等因素,引起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等部位病變,造成聽力障礙。

黃韻誠醫師說明,病患來到耳鼻喉科,必須先檢查耳膜的完整性再透過純音聽力檢查評估聽神經退化及受損程度,最後輔以電腦斷層確診病變位置,遂依受損部位區分成「傳導性聽力障礙」、「神經性聽力障礙」或「混合性聽力障礙」。
神經性聽力障礙難醫治 傳導性疾病可手術治療
神經性聽力障礙,是因內耳感覺細胞或神經纖維退化,使聽神經難以將聲音從內耳傳到大腦。黃韻誠醫師指出,大部分無法藉由手術獲得醫治,而傳導性聽力障礙多因鼓膜穿孔、中耳積水、聽小骨斷裂、珍珠瘤等中耳的病變,可藉由手術和藥物治療改善症狀;混合性聽力障礙則是同時存在神經性與傳導性聽力障礙。

黃韻誠醫師說明,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內耳,中耳含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及顏面神經、耳咽管等。介於外耳道和中耳之間有一層半透明的圓形薄膜,稱之鼓膜,能接收聲波產生震動,牽動旁邊的聽小骨鏈,以達到聲音的傳遞。當鼓膜及聽小骨因外力、基因或疾病導致破損時,即須透過手術治療。
微創聽小骨重新塑形 鼓膜修補術後隔天即出院
黃韻誠醫師表示,手術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以微創方式由外耳道進入中耳,翻開耳膜後,檢查聽小骨是否有鬆脫、錯位或硬化情形;若是確定聽小骨病變則為其重新塑形,製造全新的聽小骨鏈。
而後進行鼓膜修補,取出外耳的筋膜作為鼓膜生長的介質,令其藉著介質向中央持續生長,術後一至三個月即可癒合。相較傳統耳後切開手術,微創手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術後無須包紮,做到傷口小、疼痛少和復原快的效果。

黃韻誠醫師特別呼籲,做好聽力保健,應避免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若有聽力退化情形務必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病毒OUT如何提升免疫力? 醫:掌握良好睡眠是關鍵!

關節莫名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14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基督教芥菜種會響應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關懷氣候變遷等議題,日前在北、中、南舉辦「安全城市嘉年華會」,基督教芥菜種會吳小萍執行長說,芥菜種會投入社區工作邁入第10年,透過80多個遊戲互動和宣導攤位,結合地方政府及在地資源,深入社區做好...

閱讀詳情 »

隨著國人生活習慣、飲食形態的改變,越來越多民眾習慣藉由食用保健食品,來補足日常飲食缺乏的營養素!因此保健食品是否能有效被利用,也成為不少人熱切關注的議題。專家表示,各種人體必需營養素會依飯前、飯後服用,而使吸收功效有所差異,因此民眾若能事先了解自己服用的保健食品種類,會使功效更加倍。 保健食品吃對了...

閱讀詳情 »

頭暈目眩別輕忽,小心可能是耳石脫位作祟!1名從事水電工作的男子,日前工作時不慎從高處摔落,之後不管是抬頭裝電燈或是低頭查水管,總會出現天旋地轉的暈眩持續數10秒,讓他非常困擾。一度懷疑是腦部損傷引起,回診神經外科檢查,卻未發現腦部病變。直到轉診至耳鼻喉科後,才終於確診其眩暈問題,其實是良性陣發性姿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晚上就寢前,往往是親子雙方最疲倦的時段,一旦孩子仍然吵吵鬧鬧,不肯上床睡覺,容易造成爸媽精神緊繃焦慮,一氣之下恐怕也沒有好臉色,對孩子、家長雙方都是負擔。獨立就寢的能力需要從小養成,作息、活動力、就寢三件事環環相扣。小小孩床鋪不要太軟 以免蓋住口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