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七旬翁聽力退化險失聰! 醫師妙手微創重建

七旬翁聽力退化險失聰! 醫師妙手微創重建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70餘歲的游老先生自幼左耳失聰,僅靠右耳與外界溝通。曾於當兵時期針對左耳動過兩次鼓膜成形術,輔以助聽器仍無效。日前右耳聽力退化嚴重,四處求醫不見好轉,絕望之際欲申請殘障證明,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經耳鼻喉科黃韻誠醫師確診為右耳鼓膜破裂、左耳聽小骨錯位合併聽神經退化,造成「混合性聽力障礙」,予以微創手術治療,術後聽力大幅進步,回歸正常生活品質。

逾65歲約1/3人聽力漸差 障礙成因需檢查判別

據研究指出,逾65歲約有1/3的人聽力漸差,70歲以上,約四成人口聽力出現問題;85歲以上則超過五成患有聽力障礙。聽力障礙成因很多,黃韻誠醫師指出,65歲以前聽力退化者多為基因遺傳、突發性聽神經受損或中耳問題,65歲以後三成患者則因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導致;部分患者因慢性退化、環境噪音或疾病等因素,引起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等部位病變,造成聽力障礙。

黃韻誠醫師說明,病患來到耳鼻喉科,必須先檢查耳膜的完整性再透過純音聽力檢查評估聽神經退化及受損程度,最後輔以電腦斷層確診病變位置,遂依受損部位區分成「傳導性聽力障礙」、「神經性聽力障礙」或「混合性聽力障礙」。
神經性聽力障礙難醫治 傳導性疾病可手術治療
神經性聽力障礙,是因內耳感覺細胞或神經纖維退化,使聽神經難以將聲音從內耳傳到大腦。黃韻誠醫師指出,大部分無法藉由手術獲得醫治,而傳導性聽力障礙多因鼓膜穿孔、中耳積水、聽小骨斷裂、珍珠瘤等中耳的病變,可藉由手術和藥物治療改善症狀;混合性聽力障礙則是同時存在神經性與傳導性聽力障礙。

黃韻誠醫師說明,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內耳,中耳含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及顏面神經、耳咽管等。介於外耳道和中耳之間有一層半透明的圓形薄膜,稱之鼓膜,能接收聲波產生震動,牽動旁邊的聽小骨鏈,以達到聲音的傳遞。當鼓膜及聽小骨因外力、基因或疾病導致破損時,即須透過手術治療。
微創聽小骨重新塑形 鼓膜修補術後隔天即出院
黃韻誠醫師表示,手術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以微創方式由外耳道進入中耳,翻開耳膜後,檢查聽小骨是否有鬆脫、錯位或硬化情形;若是確定聽小骨病變則為其重新塑形,製造全新的聽小骨鏈。
而後進行鼓膜修補,取出外耳的筋膜作為鼓膜生長的介質,令其藉著介質向中央持續生長,術後一至三個月即可癒合。相較傳統耳後切開手術,微創手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術後無須包紮,做到傷口小、疼痛少和復原快的效果。

黃韻誠醫師特別呼籲,做好聽力保健,應避免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若有聽力退化情形務必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病毒OUT如何提升免疫力? 醫:掌握良好睡眠是關鍵!

關節莫名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14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威威一家六口,年幼孩子由媽媽照顧,爸爸是裝潢工也是家庭唯一經濟支柱。疫情後常一周上班不到一天,生計困境、夫妻衝突增加,管教子女更有失當之虞。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19年兒童少年保護通報案件即創下歷史新高(73,973件),最新2020上半年通報數據更較2019年同期增加...

閱讀詳情 »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瀚仕功能醫學診所醫師 歐瀚文因為疫情影響,使得外送服務順勢崛起,越來越多人養成使用外送平台訂餐習慣,就連一向操作3C較不熟悉的中高齡長者,也開始學習利用外送解決三餐需求。然而在選擇外送餐點時,大部分沒有熱量標示,無法知道餐點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5歲的王小姐,去年在洗澡時無意間發現右胸有一個約1個食指指頭大小的腫塊,但當時認為應該只是長了顆痘痘,便沒放在心上。沒想到過了2個多月,胸前痘痘竟毫無消退現象,讓她心裡開始有些擔心。與友人聊天,聊起乳房上這顆痘痘遲遲不退,朋友建議她應儘速就醫檢查,王小姐心想自己還年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疫苗訂於3月22日開打。經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討論,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於預防COVID-19疫苗感染及感染後重症之臨床效益,大於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之風險,建議依研訂之實施對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