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三總細胞療法 慢性缺血性腦中風治療新選擇

  台灣每年新增4萬多名腦中風患者,平均每年約有1萬3千多人死於腦中風,如果未能在急性腦中風發生數小時內減輕腦梗塞,則死亡率會大增,且有嚴重後遺症,三軍總醫院公布最新細胞療法成果,提供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另1種全新選擇。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周中興指出,雖然血栓溶解劑和顱內動脈取栓治療的發展神速,但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減輕腦梗塞的範圍,就變成棘手的慢性腦中風,目前缺血性腦中風發生6個月後,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腦中風是種急症,為腦部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需求,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腦組織一旦受損,就可能難以完全復原,出現肢體無力癱瘓、失語症、言語不清和吞嚥困難等神經障礙後遺症。

  腦中風種類不少,其中以急性腦梗塞中風較多,臨床症狀多樣,包括:嘴歪眼斜、單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昏迷、言語不清、構音障礙、溝通困難、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眩暈、嘔吐、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障礙、抽搐、精神上的改變等。

  治療方面,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期以使用血栓溶解劑和顱內動脈取栓治療為主,過後則需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或三高藥物來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一旦腦中風造成腦組織及神經功能受損,恢復效果就很有限。所幸越來越多新式治療問世,包括細胞移植治療,針對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給予自體CD34+ selection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與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移植,降低腦中風後遺症。

  107年9月衛生福利部公布修訂細胞治療特管法後,該年12月三總成立「細胞治療中心」,適應症包括慢性缺血性腦中風,讓腦中風病人有更多機會接受細胞治療。

  周中興說明,病人必須符合3大條件,包括:年齡20歲以上、缺血性腦中風發生後至少6個月、符合血液細胞品質的篩選條件。經由機器收集病患自體CD34+周邊血幹細胞,於專業的細胞培養室成功培養出符合質量標準的細胞後,經靜脈回輸病人體內,改善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神經障礙後遺症。

相關推薦

最近天氣多變化,有時炎熱有時涼爽。當氣溫悶熱、開始流汗時,該怎麼止住令人尷尬的異味?  市售產品種類多元,在選擇上建議可留意以下幾點: 1. 認明衛福部核准字號:止汗制臭劑屬於含藥化粧品的一類,購買時應留意產品包裝上是否有「衛部(署)粧製字第OOOOOO號」、「衛部(署)輸製字第OOOOOO號」、「...

閱讀詳情 »

隨著氣溫漸降,秋冬大啖美食可謂一大享受。新光醫院家醫科胡念之醫師提醒,進補的同時也要留意食材衛生與品質,以降低食物中毒的可能性。跟著健談圖文認識食品中毒的原因與症狀。  食品中毒是指食用相同食品後,有2人以上出現相似症狀;或單人因食用受到毒素或病菌感染食材而出現不適症狀者,皆為食品中毒。 食品中毒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