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三總細胞療法 慢性缺血性腦中風治療新選擇

  台灣每年新增4萬多名腦中風患者,平均每年約有1萬3千多人死於腦中風,如果未能在急性腦中風發生數小時內減輕腦梗塞,則死亡率會大增,且有嚴重後遺症,三軍總醫院公布最新細胞療法成果,提供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另1種全新選擇。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周中興指出,雖然血栓溶解劑和顱內動脈取栓治療的發展神速,但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減輕腦梗塞的範圍,就變成棘手的慢性腦中風,目前缺血性腦中風發生6個月後,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腦中風是種急症,為腦部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需求,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腦組織一旦受損,就可能難以完全復原,出現肢體無力癱瘓、失語症、言語不清和吞嚥困難等神經障礙後遺症。

  腦中風種類不少,其中以急性腦梗塞中風較多,臨床症狀多樣,包括:嘴歪眼斜、單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昏迷、言語不清、構音障礙、溝通困難、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眩暈、嘔吐、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障礙、抽搐、精神上的改變等。

  治療方面,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期以使用血栓溶解劑和顱內動脈取栓治療為主,過後則需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或三高藥物來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一旦腦中風造成腦組織及神經功能受損,恢復效果就很有限。所幸越來越多新式治療問世,包括細胞移植治療,針對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給予自體CD34+ selection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與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移植,降低腦中風後遺症。

  107年9月衛生福利部公布修訂細胞治療特管法後,該年12月三總成立「細胞治療中心」,適應症包括慢性缺血性腦中風,讓腦中風病人有更多機會接受細胞治療。

  周中興說明,病人必須符合3大條件,包括:年齡20歲以上、缺血性腦中風發生後至少6個月、符合血液細胞品質的篩選條件。經由機器收集病患自體CD34+周邊血幹細胞,於專業的細胞培養室成功培養出符合質量標準的細胞後,經靜脈回輸病人體內,改善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神經障礙後遺症。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是重要殺手,尤其致命的心肌梗塞、中風都是急症,且往往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密切關係,但可別以為膽固醇正常就沒事!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提醒,臨床發現約有3成心血管疾病患者,膽固醇都在正常範圍內,但照了頸動脈超音波時才發現動脈已經有粥狀硬...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10例的境外移入中,共有7例是突破性感染,而這些個案接種疫苗品牌也全部揭露。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0例境外移入個案,為6例男性、4例...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臺第12期於明(17)日14時起,陸續發送第一階段預約提醒簡訊,籲請符合該期接種資格的市民踴躍預約。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說明,第12期將提供AZ、BNT及莫德納疫苗接種,並分為兩階段提供接種服務,第一階段接種期程為10月22日至27日、第二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