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到40歲就確診大腸癌第3期 醫師呼籲國人定期做篩檢

不到40歲就確診大腸癌第3期 醫師呼籲國人定期做篩檢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1名年近40歲的藍先生,近1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但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但最近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北投健康管醫院做健康檢查,透過無痛腸胃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3期。


有家族癌症病史要提高警覺 更應提早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進一步了解,藍先生的體型高胖,BMI指數32已達到肥胖狀態(BMI指數18.5至24為健康體態,大於27就屬於肥胖)。飲食偏好愛吃高熱量油炸物及紅肉(牛、鴨、豬)、有抽菸習慣、平日也會喝酒,甚至已有酗酒的傾向(酗酒是指過度飲酒無節制,1次喝下4至5瓶以上罐裝啤酒,或1次喝600c.c.酒精含量較高的水果酒),並且他的父親有大腸癌病史,其他親友也有癌症相關病史。但藍先生卻沒意識到有家族癌症病史應該要提高警覺,除了做好生活飲食型態的管理外,應該要提早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年輕化早已不是罕事,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年輕肥胖比例增高,缺乏運動,都是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抽菸、喝酒、家族病史也會使得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提高。而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5至10年。以藍先生這個案例來說,可能早在30歲時大腸內就已發生大腸癌的癌前病灶(瘜肉),倘若能在早期就安排大腸癌篩檢,或許今天就可以避免癌症的發生。


「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 已連續13年蟬聯冠軍


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曾指出,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提早2年;每天喝超過1瓶瓶裝啤酒,男性得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高1.4倍,女性高1.6倍;罹患結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會比無家族史的人高出2至4倍的機率。


梁程超副院長也提醒所有民眾,「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並且已連續13年蟬聯冠軍,「大腸癌篩檢」已經可以說是國人一生必做的檢查項目之一。建議國人年滿50歲務必接受由國健署所提供的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篩檢,研究證實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務必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高危險族群則是建議可提早至35至40歲,就可為自己安排大腸癌篩檢,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之苦釀割耳悲劇! 梵谷若穿越時空結局可能大不同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諾羅病毒是冬春兩季好發的腸胃型病毒之一,患者常伴隨高燒與肌肉酸痛,加上嘔吐水瀉不止,也叫做腸胃型感冒,但卻沒有任何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主要感染源是來自不乾淨的食物或與患者間接接觸而傳染。目前並沒有直接的藥物能對抗諾羅病毒,民眾本身除了要注意日常飲食的衛生外,若有類似的發病...

閱讀詳情 »

(醫美時尚11月號)月經來潮,當下腹已經痛得緊縮成一團,還要忍受屁股的黏膩悶熱,即便勤勞更換衛生棉,量多的時候還是可能會臭臭的,當然,衛生棉條是個救星,但較高的價格長期累積是否讓妳買不下手?其實,除了衛生棉和棉條,還有月亮杯! 早在1937年美國人就發明月亮杯,歐美使用非常廣泛。杯子形狀但沒有底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57歲的李先生,平時抽菸、偶有輕微咳嗽,半年前開始,常感到腹部悶脹不適,原以為是腸胃不適,但症狀卻未緩解,甚至有夜間盜汗的情形,他以為得了大腸癌,就醫檢查,竟發現感染了結核菌。 收治個案的台大醫院胸腔內科兼任主治醫師王振源指出,該患者自行到衛生所進行大腸癌篩檢,結...

閱讀詳情 »

7種被丟棄的好食物!! 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性扔掉了很多自認為沒用的東西,比如西瓜皮、橘子皮、哈密瓜籽、西蘭花葉……大家千萬別以為這些都是沒有用的哦。如果下次你再扔掉,那你就暴殄天物了! (圖片擷取自新浪) 1哈密瓜的籽 我們吃哈密瓜時,通常習慣性把它的籽給吐掉。但哈密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