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到40歲竟已大腸癌第三期 「輕忽家族史+4危險行為」害慘他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輕忽危險因子,當心年紀輕輕就罹患大腸癌!一名年近40歲男子,過去一年以來,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除此之外,身體並無其他不適症狀,以為只是痔瘡出血的他,不以為意,直到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趁著工作空檔接受健康檢查,無痛腸胃鏡一檢查,發現大腸內竟已有數顆大小不一瘜肉,且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該處明顯發展成腫瘤的病灶,伴隨有出血現象,進一步磁振造影影像更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病理切片也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三期。

進一步瞭解,男子不但體型高胖,BMI指數32,已達到肥胖狀態,飲食更偏好高熱量油炸物及紅肉,還有抽菸、喝酒習慣,更重要的是,其實父親有大腸癌病史,其他親友也有癌症相關病史,但他卻沒意識到家族癌症病史的危險性。

梁程超指出,在台灣,大腸癌年輕化早已不是罕事,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年輕肥胖比例增高,缺乏運動,都是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抽菸、喝酒、家族病史也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而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5到10年。

梁程超感嘆,若以男子的情況來說,可能早在30歲時大腸內就已發生大腸癌的癌前病灶,只要早一步安排大腸癌篩檢,或許今天就可以避免癌症的發生。

梁程超建議,國人年滿50歲務必接受由國健署所提供的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研究證實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務必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高危險族群則是建議可提早至35到40歲,就可為自己安排大腸癌篩檢,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最難診斷血癌?打破2成延誤魔咒 台灣成功用AI揪骨髓增生性腫瘤

出生3個月內少做這件事 新手爸媽小心孩子從此「聽」不見世界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再度升溫,這一波校園也是重災區,全台各地多所學校都發生確診事件,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鍾曜任就提醒,尚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一定要盡快到院所施打,因為一旦青少年確診COVID-19,已施打疫苗者成為重症比例為11%、不施打者則高達42%。 面對疫情,...

閱讀詳情 »

記者黃昭博/嘉義報導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佈因國內本土確診案例增加,疫情升溫為鼓勵長者完整接種疫苗,以降低Omicron重症、死亡的風險,除原本中央的獎勵措施外(接種任何一劑疫苗提供500元商品卡),嘉義市政府再擴大加碼,自4月2日起至5月15日止,凡設籍嘉義市65歲以上長者接種新冠疫苗(1、2、3劑...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近期本土、境外確診個案人數屢創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日表示,由於最近確診的本土或境外個案都在高峰,雖然輕症比率很高,但長者和幼童還是需要分流到醫院去觀察,因此重申專責病房可以兩人一室收治,不受一人一室的限制,好能更有效運用專責病房。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