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只手抖! 駝背、面具臉、嗅覺喪失也是「巴金森氏症」警訊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身邊的長輩一旦有以下症狀,千萬要小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鄭詠純一一點名,駝背、表情變少彷如一張「面具臉」、手於靜止時顫抖、伴隨肢體僵硬且動作緩慢、走路拖著腳且越走越小步、甚至有時候在活動中突然定住動彈不得而容易跌倒,如果有,便可能是患有「巴金森氏症」了。

統計顯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普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部分發生在60歲以上的人,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鄭詠純表示,除了這一些典型的「運動症狀」之外,部分患者也可能表現出「非運動症狀」,例如快速動眼期的睡眠行為障礙,像是對夢境做出身體反應,拳打腳踢、吼叫,有時還會摔到床下或傷到枕邊人;其他還包括:嗅覺喪失、便秘、尿功能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憂鬱等。

雖然目前醫學上尚未有藥物或療法可以完全治癒巴金森氏症,但醫師強調,已有多達十幾種藥物能有效減低巴金森氏症對患者帶來的生活困擾,並可根據患者的「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給予個別化的治療。

鄭詠純說,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國巴金森氏症協會的資料,接種疫苗後所帶來的身體不適,可能使部分病友的症狀短暫惡化,但預期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就可恢復到平時的狀態。由於每位巴金森病友的症狀和病程都不盡相同,可以與醫師充分討論相關的「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經醫師審慎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治療。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基改「發酵」靈芝液放行做食品原料 食藥署針對3類人標註警語

最難診斷血癌?打破2成延誤魔咒 台灣成功用AI揪骨髓增生性腫瘤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洗一次澡,狠狠拔掉300根頭髮,門診就有一名男大生,因為父母感情不睦,從國中開始迷上「破壞」的感覺,逐漸養成拔頭髮發洩壓力的習慣,不但洗澡狂拔、電腦遊戲卡關時也拔,甚至理了光頭、戴上帽子也會尋找較長的特定毛髮或沿著帽緣一路拔頭髮,...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7月,國內有4項食品新制要上路,要注意!食藥署今(18)日提醒,包括用於咖啡、冰沙類飲品擠鮮奶油的推進氣體「笑氣」的一氧化二氮,得全面納管,業者得辦理查驗登記、登錄、標示、建立追溯追蹤資料等,以免被濫用當成派對助興的迷幻劑;另外...

閱讀詳情 »

▲(照/書田診所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或哺乳期間摸到乳房有腫塊,不少人常猶豫是否要就醫?今年39歲張小姐就是一例,今年年初在右側乳房摸到有1顆凸起腫塊,但正在懷孕期間,擔心治療影響胎兒,拖到生產過後才就醫,確認為接近5公分的腫瘤,且部分邊緣不平整,建議手術治療,術後化驗還好為罕...

閱讀詳情 »

「運動」被視為是維持健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要運動多久才足夠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青少年建議每日累積活動至少60分鐘,成人建議每週累計運動150分鐘,而老年人則建議每週至少活動3天以增強平衡、預防跌倒;建議民眾可依此原則安排適宜的運動項目,以幫助維持健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